与广岛长崎同为原子弹轰炸目标的小仓,因何躲过了灭顶之灾?

1945年8月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真正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三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又投向长崎。两座城市被瞬间摧毁,数十万人因此丧生。

在日本众多城市中,美国为何把轰炸目标确定为广岛和长崎?本来是头号攻击目标的小仓,因何逃过一劫?提前通知日本,使其及时疏散平民的提议又为何被美国政府否决?

广岛长崎的末日

“我正纳闷我们的环境为什么在一瞬间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我认为这可能是发生了某些与战争无关的事情,比方地球崩塌,有人说在世界末日到来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的身体看来全变成了黑色,”一名广岛物理学家说,“一切都好像变成了黑色,到处一片黑暗……当时我想,‘世界末日到了。’”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B-29轰炸机飞临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炸弹在广岛相生桥东南方约170米处的希玛医院上方,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广岛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是长崎。此次袭击密码代号为“16号特别轰炸任务”,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当量为2.2万吨,爆炸高度503米。“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4个不同引信组成。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仅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累计达26.9446万人。

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

将原子弹投向哪些目标最为合适?为此杜鲁门总统专门责成美国军方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负责此事。该委员会认为选择的目标具备下列条件最为理想:一是该目标具有完整的军事设施,二是可以有效显示原子弹杀伤破坏效果,对日本能起到巨大的震撼作用。经过研究,“临时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可供选择的17个目标的清单,包括:东京、京都、横滨、名古屋、大坂、神户、广岛、小仓、福冈、长崎、新澙、佐世保等,并最后列出了京都、广岛和新澙为合适的打击目标。

但“临时委员会”确定的打击目标却遭到陆军部长史汀生的极力反对,他认为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圣地,把京都作为原子弹的轰炸目标彻底毁掉它,将会使“日本人永远不会原谅美国。”尽管“临时委员会”极力想说服史汀生改变观点,可史汀生却丝毫不做任何让步。他还非常气愤地跑到白宫,要求杜鲁门总统亲自出面摆平此事。无奈之下,杜鲁门总统只好与“临时委员会”再三协商,最后决定把京都删去。

史汀生认为,选中的目标应该符合下列条件:如果这些地方遭到轰炸,将能最严重地影响日本人的作战意志。这些目标应该是军事性的,或是有重要的司令部,或是部队的集中地,或是军用设备的供应和生产中心。

最后,代表们终于定下了3条原则:第一,目标大小必须是方圆约5公里的中等以上市区,且有重要目标;第二,要能够被原子弹的冲击波有效破坏;第三,8月以前不大可能被空军轰炸。根据这三条原则,记录员的笔最终无情地圈上了广岛、小仓、新澙、长崎这4座城市。

最初,美国空军将拥有4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小仓定为首选目标。但有 道说该市附近有一个专门关押美国战俘的集中营,这使空军犹豫不决。最后,他们决定首攻目标改为广岛。因为广岛既没有美军战俘,又是军火工业发达的重要军事基地,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已经连续20余天没有下雨,轰炸效果最佳。长崎被列为轰炸目标,主要是因为长崎也是一个重要港口和军火基地,但由于该地处于低洼谷地,地理位置逊于前两座城市,于是长崎被列为前两个目标不能投弹时的预备目标,即:前两个目标有一个不能实现时,就对长崎进行轰炸。

根据事后解密的资料显示,美国轰炸机在1945年8月6日首次执行任务时,因为担心天气情况等意外原因,共确定了三个轰炸目标,依次为广岛、小仓、长崎,哪里的条件最适合,就选择在哪里投弹。当侦察飞机发回的气象 告显示广岛上空气象条件良好时,决定按原计划轰炸第一目标。

提前通知日本的提议为何被否决?

既然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那么要不要预先通知日本?马歇尔将军和史汀生部长等人认为原子弹杀伤力巨大,在投掷前应预先警告日本,限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动员目标内的平民进行疏散。这样,既可以显示美国的人道主义,减少不必要的平民伤亡,又可以“排除日后人们的责骂,使美国不负道义上的责任。”

杜鲁门总统认为言之有理,便同意采纳马歇尔和史汀生的意见。但为慎重起见,他又专门召开了论证会,听取军政高层和专家的意见。没想到,马歇尔和史汀生的意见在论证会上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坚决反对。多数与会者和军事专家认为,向日本提出预先警告会带来诸多弊端,其中至少有三个问题无法回避和克服。

首先,最大的风险是原子弹在前期实验中曾经有过多种故障隐患,如果投掷的原子弹出现哑弹而被日方缴获,则原子弹的秘密必将暴露无遗,后果不堪设想。日本会利用缴获的这颗原子弹制造出自己的核弹回击美国。

其次,预先警告会使日本做好充分准备,用各种武器在重要目标上空布下天罗地网,包括使用自杀飞机与飞临的美机同归于尽,甚至还会主动寻找攻击搭载原子弹的美军航母。那么,携带原子弹的美军飞机还未升空或离开航母刚刚升空就会遭到日本飞机的围攻。如果在攻击或击落的过程中发生核爆炸,则不仅不会伤及日本本土,反而会危及执行此次核轰炸任务的美国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安全。

第三,日本人在得到预先警告后,很有可能会把盟军战俘送到重要目标地区当人质向盟国要挟,进而迫使美国放弃原子弹打击计划。同时日本还会采取其它各种办法削弱原子弹的打击破坏效果,使美国无法正确评估原子弹在实战中的威力和效果。

尽管马歇尔和史汀生依然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毕竟主张不提前发出警告的意见占据多数,因此会议最后决定,此次原子弹轰炸由军方选择一个能明确显示原子弹杀伤破坏力的目标进行打击,而不预先向日本提出具体目标的警告,以免留下不可预见的后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1月 2日
下一篇 2020年 1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