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检车经历,印证着中国铁路的前行

一张照片记录一个瞬间

这刹那在时间的沉淀下

成为一幕幕历史的见证

总有些定格在黑白影像中的人和事

在聆听和追忆中

让人看到社会发展前行的脚步

激励人振奋精神走上新的征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来到太原北车辆段太北二场列检所担任货车检车员,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受到了货车运用维修工作的改革变迁。

记得刚入职时,列检所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待检室、更衣室、办公室都是低矮的平房,木制的更衣柜不带门更没有锁。上班时人人自带饭食放到锅炉房蒸饭箱内蒸熟或加热。

检车员上线路作业时,携带检车锤、扳手、开销器,夜班还要带上检车灯。工作中经常要紧固车钩钩托板螺栓、更换闸瓦和制动梁,规定的作业时间内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工装不仅松垮而且油渍多,脸上也被煤灰弄得像花脸猫,大家都戏称“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个列检的”。

那时,我所在的丙班分两个作业组,每个组每天检查维修列车10余列400余辆,规定作业时间为到达车检修35分钟,始发车检修25分钟。每当遇到列车密集到发,工友们忙得连进屋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始终奔波在作业场线路上,还要兼听线路上高音喇叭里传来的作业安排,不停地转道作业,有时还少不了紧跑几步。每次作业,都要重复弯腰、跨步、钻车、探深、钩拉等一整套动作。

到了夜晚,只能借助微弱的站场灯光和手电筒的光亮,对车辆走行部、制动部、钩缓部等重要部位进行检查,侧耳细听检车锤敲击的声音,如有异音,必须检查确认。一旦判定故障,检查发现者很有成就感。

那个年代,车辆故障频发,每到冬季制动梁折裂、制动机缓解不良、车钩托板螺栓松动等故障经常发生。在寒冷的夜里,清洗制动缸、更换轴瓦等作业异常困难,更别说铲除闸瓦溶渣了,能把手上的虎口震裂。冬日里检车员常常衣内一身汗,身外挂着霜

那个年代的检车员,一辆货车就要检修上百个配件,一个班下来连走带跑十几公里,弯腰跨步钻车两千多次。工作虽繁重,却没人叫苦喊累,时刻绷紧安全弦,甘愿付出着。

1997年铁路大提速,货车新车型大量运用,尤其是滚动轴承普及后,检车员工作量明显减少。从人工摸轴温、开盖检查到红外线轴温探测,制动装置也由人工空重车调整变成自动调整,闸瓦由铸铁、低摩变成轻便的高摩合成,载重从60吨发展到80吨,转向架从转8型到K6型,车钩从13号到17号……这一系列变化,都是铁路货车新技术发展的实证。

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间,铁路运输装备发展日新月异。货车车型科技含量增加,车辆载重量增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而检车员的劳动强度却越来越小,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

如今,高光手电筒、摄像手电筒、频闪红灯、无线风压测试仪等工具和信息化设备成为检车员作业中的标配。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动态检车员只需坐在电脑前,通过TFDS系统就可以检查每辆车的运用状态,准确判定故障后及时通知室外检车员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保证了行车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10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10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