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情合格率百分百的“钢钉”

官兵在海边巡逻。

海岛官兵在检修雷达。

中国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探秘

保战备用水

“一滴水”的考验

在茫茫黄海深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块面积仅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子岛。岛本无名,因像半个圆球浮出水面,故称“圆岛”。小岛远离大陆,没有淡水、没有人烟,在一般地图上很难找到。

1955年,一群雷达兵登上圆岛,为祖国东大门站岗放哨。战备生活物资全靠陆地运送,环境条件非常艰苦。

最先受到考验的是水。小岛没有码头,周围多暗礁,有时风大浪大,运输船不能出航,有时船来了也靠不了岸。1955年6月,海上大风,补给船将近两个月没有到,指导员就带着战士们四处找水,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着垃圾和小虫的脏水。无论多苦,官兵们只有一个“底线”: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1961年8月,圆岛持续大风,缺水严重,官兵们的嘴唇都裂开了口子。油机员左林富高烧不退,卫生员把半杯水和退烧药拿给他,但他又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药片愣是干吞了进去。

“海上南泥湾”

“一把土”的壮举

在陆地上,泥土遍地都是,但在全是岩石的圆岛上,一把土可是“无价之宝”。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回岛时,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一把土”的故事在全站迅速传开,带动了官兵往岛上带土的行为。在连队党支部号召下,“自力更生,自己种菜,建设‘海上南泥湾’”的活动在小岛上开展起来。

官兵们的乐观精神,换来了战备工作的突出成绩:1956年,连续两次掌握入侵敌机航线600多公里,受到上级通令表彰;1961年,因出色保障高炮部队击落一入侵敌机,5名同志荣立三等功;1962年,及时发现入侵敌机,保障了空战的胜利;1964年,被空军党委授予“钢钉雷达站”荣誉称号;1965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由此,“一把土、一滴水”精神享誉全军。

养兵千日千日用

“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

1976年,雷达站从圆岛调防到另一海岛。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外部环境却日趋复杂。于是,“上岛请带一把土”变成了“上岛请带一本书”。

近几年,国际形势扑朔迷离,有些国家联合军演接连不断。雷达站成立了空情研究小组,紧盯对手的军事动向,先后修改完善10余种特情处置预案。每年,雷达站处理空情几十万批次,情 合格率100%。

2012年4月,某重大应急情况发生,将雷达站的紧张气氛提到了顶点。官兵们紧急行动,提前组织人员推演,预想各类情况。由于情况时间不确定,官兵们整整两天两夜吃睡在值班岗位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第一时间发现目标,及时准确上 空情。

雷达兵养兵千日千日用,操纵员连着司令员。“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近视模糊,更不能瞌睡打盹!”操纵员龚晓兵是全旅的“精武明星”。有一年,上级通 某方向可能有突发特情,为了及时发现情况,龚晓兵连续5天没怎么睡觉,困了就用随身携带的别针狠狠扎自己一下,最终发现了一批异常情况,并准确上 ,受到上级首长的表扬。

家人同甘共苦

“做军嫂,我挺自豪”

罗晓凤说,以前觉得丈夫不过是个“当兵的”,“哪儿有那么重要”。而自从上岛后,看到无论是部队还是岛民,都特别需要他,自己也越来越觉得做一个军嫂非常自豪。“我现在希望孩子以后也当兵,孩子自己也说,要当雷达站的站长,要发明看得很远很远的雷达。”

通讯员 曹占礼/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5年 6月 13日
下一篇 2015年 7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