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计划2022年底完工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效果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效果图。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共享配套设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城市绿心公园有望明年年底开园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可将文化体验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该项目已于2019年10月底实现土护降开工,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工,并交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

预留M101和M104线地铁换乘站位置

据了解,三大建筑与共享配套设施采用一体化设计,保证了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地上地下空间无缝衔接、便捷连通,兼顾了实用性和便捷性。项目整体采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突出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项目采用明度高、艳度低的色彩搭配,塑造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色彩意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是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的综合设施,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共享停车、游客服务、餐饮、文化艺术培训、展览展示、文化创意、亲子娱乐与体育健身等功能配套,并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M101和M104两条地铁线的换乘站将途经城市绿心,此外这里还配备了约2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和9.2万平方米左右的配套停车库,也将满足市民的需求。”

■ 设计

副中心剧院设计对标世界一流标准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剧院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预计分别设有座位1800个、1600个和1000个。

首都博物馆(东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项目注重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开放区域比例,提高了建筑本体与参观者的融合度和参与度,丰富参观者的游览体验。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其中,剧院项目外立面为异形薄铝单板幕墙结构。图书馆项目从地面到屋顶为高大定制玻璃幕墙,屋顶每片“银杏叶”为角度不同、形象不同的树冠分层结构。博物馆项目主楼外立面两侧为斜拉索结构,市民共享大厅为大跨度造型钢木结构。

■ 现场

TRD工法首次引入北京

机械设备林立的“三大建筑”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帷幕施工。在第三标段图书馆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总工介绍,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被污染的地下水漂移,三大建筑外围需要施做约50米深、3000多米长的防渗地下墙(止水帷幕)。“在全国也难找到这么大规模的止水帷幕。”

据其介绍,以往北京其他土护降工程的止水帷幕通常深度为20-30米,此次要施做的50米深度的止水帷幕施工难度较大。目前,国内TRD工法最深可施工65米,能有效隔断透水层。但由于北方地层较硬,这种工法以往大多在南方沿海地区适用,此次是首次引入北京。为此,项目专门做了试验段以验证该工法的适用性,最终确定该工法在北京能够施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12月 1日
下一篇 2019年 12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