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东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小作坊。
一座因桥得名的古村 陷入了噪声扰民之困
走进龙湾御史桥村,一座古迹斑斑的石桥,上面写着“御史桥”三字,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个村落的深厚底蕴。据当地村民诸珍福介绍,御史桥村原名“巽溪山”,明朝宣德年间,本村人朱良暹中进士后,始任江西按察使,后任山东监察御史。他惩治贪官,造福百姓,留下美名。告老还乡后,他的住处前有一条小河,出行不便,皇帝就御赐他在家门口修建一座桥,并赐名“御史桥”,从此“御史桥村”也就因桥得名。
走进古村没多久,便依稀听见机器加工的声音,待走到御史东路上,这声音更加强烈而刺耳,与这个古村的氛围格格不入。据小多介绍,这个村子里大多数村民都是做螺丝螺帽加工的,而且都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刺耳的声音就是机器加工时发出的。
“之前还好,他们都是在村里一片地里集中盖了厂房生产,离我们住的地方有点距离,不会影响到我们。但后来那里因为违章被拆除了,所以他们又搬回来了。这让习惯了宁静的我们,一下子有点受不了了。特别马上要中高考了,家里有考生的还是希望能够安静一点。”小多说道。
环保所长坦言知晓噪声扰民 但直接关停不现实
林宇祥坦言,其实4月份的时候也有村民向市长专线反映过噪声问题。他们去现场查看了,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要求负责人做好以下工作:一、采取措施减少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如果效果不理想,将依法处理。二、尽快另寻厂房搬迁。
噪声投诉折射出“家庭作坊”的艰难现状
温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朱康对
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必将倒逼“家庭作坊”转型
“在寸土寸金的温州,工业用地紧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政府也会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先配置,即优先安排附加值高的企业用地。所以在等着政府给自己安排地之前,咱们家庭作坊是不是能够自己先和隔壁的作坊抱团整合提升,毕竟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朱康对说道。
据了解,包括螺丝螺帽在内的紧固件行业一直以来是龙湾乃至温州的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整个温州紧固件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80亿元。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龙湾的紧固件大多还是附加值很低的,到现在还是家庭作坊式,无法形成高端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是极度紧缺的工业用地,一方面是市民的环保意识愈加强烈,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让像老朱这样的作坊主左右为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