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进入上游引航道,准备进入升船机。易成晨 摄
船舶进入升船机。易成晨 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性,三峡升船机建设期间立下了让所有升船机参建者乃至业界都“惊呆了”的严苛标准。例如,三峡集团要求无论地震、火灾、断电、洪水任何情况,三峡升船机都绝不因为本身原因造成人员被困或受到伤害。基于这一原则,三峡集团参照三峡发电机组的“首稳百日”(机组持续稳定运行100天,业界首创,已成国际标准),为升船机制定了“首稳千闸次”标准,即试通航后持续稳定过船1000闸次视为质量合格;承船厢必须滴水不漏。作为对比,国内外各种升船机都不同程度漏水;设备运行噪音不能超过90分贝等等。吴小云举例说,仅仅是齿条的原型疲劳试验,循环次数就高达40多万次,相当于升船机运行70年。
除了整个工程具有世界之最的地位,工程内部的各种细节同样如此:升船机两侧高逾百米的混凝土结构薄壁上无一条裂缝,创业界奇迹;146米高的承重塔柱结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0毫米,截面尺寸偏差正8毫米和负5毫米以内;四个同步驱动点全行程同步误差2毫米以内;多达4800多个监控数据采集信号来保证运行控制和安全保护等等。
船舶在升船机内。易成晨 摄
三峡升船机的成功建设,也推动了重大装备行业的大进步。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的长江设计院,以及负责主体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的中船重工经此一役能力大增。升船机关键构件齿轮齿条的高制造要求曾让德国企业都感叹挑战前所未有,但经过郑州机械研究所、二重集团两年艰苦尝试,最终造出了符合要求的运行寿命达70年的零件。
著名通航建筑物专家田泳源曾评价说,三峡升船机的建设,使我国大型装备在设计、原材料冶炼、加工、热处理、装配等方面的能力和工艺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推动我国水工机械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重大装备的成套制造、安装、调试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船舶进入升船机以后,眺望三峡大坝下游。易成晨 摄
船舶随升船机下降。易成晨 摄
作业中的升船机显得极为壮观。易成晨 摄
作业中的升船机显得极为壮观。易成晨 摄
船舶降至大坝下游,回望升船机全貌。易成晨 摄。
2016年9月18日,三峡升船机开始试通航。三峡集团供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