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古老的手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起这句俗语,几乎无人不晓。但说到用金钢钻专揽瓷器活儿的老行当——锔碗匠,却有许多年轻人不知其详。

旧时从事补碗这行业,都是穿村走乡单独行动,故称自顾自。而补碗时,拉动钻杆,金钢钻头在碗片上发出的也是“吱咕吱咕”的声音。

贫穷的年代,穷人买一只碗要两毛钱,钉一只碗才花二分钱,人们都会把不小心摔坏的盘碗用布兜起来,等着走街串巷的锔碗匠们来修补。锔碗匠们为了生计,晓行夜宿,走村串户,一路上过塞外偏僻的小城,经山野散落的乡村,一声悠远苍凉的“钉盘碗儿喽!”的吆喝,算是招徕生意的号子。

遇到生意,匠人们则卸下担子,摆开工具,坐在马扎子上,腿上铺块帆布,用麻线把要补的碗扎紧。然后取出那把弓子,把金刚钻装在主杆上,安装好后,用手指往嘴里蘸一点唾沫抹在要打孔的地方,将钻的尖端对准抹有唾沫的地方,手持弓子作往复急速地运动,旋转了主杆,就发出了“吱咕吱咕”的声音。不一会儿,在“缝隙”的两边钻下了两排对称而等距的小孔且不能打通,然后拿出像钉书钉一样的铆钉,将两只“脚”插入小孔,用锤子轻轻敲几下,那铆钉就牢固地扎在碗上了。

我小时候曾经偷看过锔碗匠的那个扁长的工具箱。趁大人不备,轮番拉开箱子上的七八个小抽屉一看,里面修补材料和工具样样齐全。从订书钉状的锔钉到铜丝、铁丝、铜皮、铁皮等各种原材料,还有半颗小米粒大小的金刚钻头,以及弓子、拐砧、木锯、刀斧、锤子、刨子、钢锯等大小型号样式齐全的小工具,件件精巧细致,让人爱不释手。抽屉里,还有配制好的油石灰,瓷碗补完了用它一抹,不渗不漏,权当好碗一样使用。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以“金刚钻”为主的好几种规格的钻头以及各种型号的疤钉,大的有两寸多长,近一寸宽,小的则比订书钉还短,比订书钉略粗一些,且是黄铜打造、小巧玲珑、光灿耀眼。

那时,无论哪个街巷院落,只要锔匠来了,附近的居民们就会拿着一段时间内攒好的有修补价值的大至水缸、小至碟碗的各类器物来修补了。锔碗匠的摊子总是把好奇心强的孩子们吸引得恋恋不舍。

我见过一位非常心灵手巧的师傅,除了能修补锅碗瓢盆,帮人在秤杆上打秤星,还能修算盘、眼镜、古董玉器等精细玩意儿。不管是瓷器、铜铁,还是水晶、玛瑙、玻璃器皿,除了生铁不能补外,其他材质的都能设法修补上。可惜这样的手艺现在终于失传了。

小时候,我还见过锢漏锅的师傅。锢漏匠在一个小火炉里放一只小坩锅,把碎黄铜放进坩埚里,熔化后倒在一块衬着木渣的破布上,对准锅底的漏洞或缝隙向锅里面挤,锅里面用一根油布卷顶着,铜液便很快凝固在漏洞或缝隙上。这种锢漏方法,俗称“走铜”。“走铜”后的锅底平滑如初,没有疤痕。

人常说:“一个锢漏锅的顶十个钉盘碗的”,意思是说锢漏锅比钉缸、钉盘碗收入可观些。

那个年代,钢精锅的锅底坏了也要请师傅来换底。换底的时候,先用铁皮剪将旧底剪下,剪口务必齐整,将来要做咬口。锃亮的新锅底原形是一个圆片。换底师傅有一个月牙形的木模,用一个木制榔头慢慢地敲打。一张铝片就变成了一个小平底锅。然后,利用钢钎的锐边在旧锅壁上和新锅底的边缘上分别做咬口。两个咬口合上,再用木锤或一根方形的木棒,将咬口处敲实。最后的工序是装上水检验,如无明显渗漏,收钱走人。继续肩挑着担,哼着小曲赚钱去了。

不知道为啥那时人们要把铝锅称之为钢精锅。那时,家里烧水的水壶,煮饭的锅多是铝的,做饭的灶火都是煤火。现在才知道,煤里含硫,在高温下会对铝产生腐蚀作用,所以铝制的锅或壶,几年以后,底部就烧坏了。因此,换底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换锅底的师傅大多是南方人,吆喝的节奏大概是“钢——精锅—换——底呦”。有的师傅手中还拿着一沓铁片做的响器。在一长声吆喝后会附和上两声铁片的响声。有需要的人家听到吆喝声后,就会叫住师傅,拿出旧锅,再就是讨论修补计划,成本核算,讨价还价,然后师傅就开始叮叮当当起来。

我见过一位老太婆拿着一个换过四次锅底的锅来,那个锅补了又补几乎都变高了一倍,可老人家还是不舍得丢掉。换好锅底后,师傅在锅身外的接口处抹上一圈“油灰”,便拿去试水,真的滴水不漏。

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失手损坏家用器皿的不快之事。每当我打破了盘碗或者遇到缸裂锅漏的时候,总要不由得想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塞外大地走村串巷钉盘碗、锢漏锅、钉缸、换锅底的小手艺人们。他们凭着高超的技艺,把破损之物修复得完好如初。为人们解除了许多不快和烦恼,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些微薄的收入。尽管这些手艺现在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基本绝迹,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免要怀念这些小手艺人,他们曾经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可敬可爱之人。

[jū wǎn jiàng] 锔碗匠

与小炉匠类似的一种挑子是锔碗匠,老百姓称他们为“锔盆(锅)锔碗锔大缸的”。挑子上一般也有风箱和小炉子、板凳、锤子之类,但是多了一把钻子。担子一头挂着小铜锣和铅(铁)“疙瘩锤”,走起路来一晃就叮当作响,省得总吆喝。他们的手艺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类,陈设的胆瓶、帽筒等。被修补的东西一般只是裂道纹、掉个碴等不太大的毛病,如果碎成八瓣还找他们锔,除非是值钱的古董,否则工钱要比买新的还贵了。“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据说,锔匠这行当与清朝八旗子弟有关,当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到了民国,锔匠行当应运而生,逐渐走向民间,很快登峰造极。不少玩家有意将新紫砂壶装满黄豆,再注入清水,利用黄豆遇水膨胀的力量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锔锔成花纹,甚至连壶盖、壶嘴、壶柄都加以纹饰包嵌,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8月 16日
下一篇 2019年 8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