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有效教学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本人针对科学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环节,不仅在备教案,
更要备学生、备实验。
1、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教参,对每个教学环节要烂熟于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基础,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2、科学教师还要充分准备实验,了解每次实验的目的、材料、实验方法和结论。课前要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材料的性能和状态,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课堂效率。如五年级《摆的研究》这一课里有两个实验,这就对时间的保证提出了挑战。我在备实验时发现,在摆绳的下端用加过工的曲别针来挂摆锤,比用摆绳直接去系两倍重、三倍重的摆锤,要容易得多,也更节约时间,这就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发现规律上,而不是浪费在准备实验上。
3、教师要有预见实验中的障碍的能力,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我在准备六年级《抵抗弯曲》这一课时,发现相同规格和重量的铁垫圈没有那么多,在测试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时,还能勉强够用,而在测试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时,却远远不够用了。学生手里也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垫圈,怎么办呢?我想来想去,想到了用硬币!就用同一版面的一角钱硬币!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拿出硬币,由组长登记了数目,再投入实验,这就解决了实验的瓶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我们的科学探究正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科学问题最好是由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现象或事物所引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创设情境是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使他们有好奇心,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所帮助。
1、悬念导趣。
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常常设置问题,特别是把科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给学生,从而引起他们的激动与兴奋。如五年级《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课,我这样引人:岩石一般都很坚硬,(出示岩石标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轻易不会碎裂。可是在山上的岩石往往布满了裂纹,山脚下堆着碎石和沙,河道里的到处都是鹅卵石,(出示两种岩石的图片)我们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都纷纷跃跃欲试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实验导趣。
色彩鲜艳的画面、具体生动的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奇异罕见的现象,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科学实验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实验是我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常规武器。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主观特征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五年级《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在两杯相同体积的透明液体中,分别放入一块体积基本相同的马铃薯,马铃薯在一个杯子中沉了下去,却在另一个杯子里浮了起来,学生马上被这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在探究中要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探究强调动手做,更强调动脑想,因而,“探
究学习”倡导动手前想、动手时想、动手后想,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伴随全程。所
以,在探究前,让学生明确问题,先思考一下,形成自己的推测并简单交流;探究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数据;最后,将自己的发现与组内同学交流、质疑,形成最终的认识,而且要将这些认识在班内交流丰富,得出结论,这些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