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下午,高新一路上新开馆不久的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中,那些个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依旧静静地躺在馆中等待游人的参观。前来游览的大多数为70、80后,偶尔也见90、00后来看新鲜,看他们儿时的记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曾经的生活与爱情。
搪瓷缸子,70、80后家中常用来饮水的器具。爷爷爱喝茶,他用的大白缸子内壁总少不了一层漆黑的茶渍。那是用清水洗不掉的,奶奶有个绝招,灶堂里抓把草木灰,掺上少量的水总能把爷爷缸子洗得洁白如初。那种蓝色带盖儿的一般人家里很少有,常见于老师或干部家庭,大都是以奖品的形式得来的,在当时是稀罕物。以前家中来亲戚的时候,我妈就叫我去大伯家借过。
这些漂亮的方形、长方形铁盒子是用来装饼干的。旁边圆柱形的铁罐曾经装过麦乳精。在那个资源贫乏的年代,这两种东西普通人家里也不多见。一般父母在外工作的人家里才会有。那时候舅舅在城里工作,周末回家的时候会给我们带饼干,给外婆带麦乳精。麦乳精用开水冲开了喝,有牛奶的香甜但没有牛奶浓稠。
现在的小孩子很幸福,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婴儿车应有尽有,一家比一家的漂亮,一家比一家的新奇。你见过图中用竹子做的婴儿车吗?虽说色彩单调,但是坚实耐用非常环保,当然也是条件好点的家庭才会有。你可别小看它,在当时这样一辆车可坐大好几个甚至好几辈小孩呢,通常是亲戚们之间互相传着用。
收录机,70、80年代年轻人结婚时的四大件之一。那时候年轻姑娘出嫁前还不兴要房子,但这个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即可当收音机用,也可当录音机用,是人们闲暇时难得的娱乐工具。一旁的红皮日记本,在当时的孩子眼里是极其珍贵的,要攒好长时间的零用钱才能买上一本。那里面记着他们的小秘密,或是他们喜欢的女生,或是她们喜欢的男生。
小时候家门口就有这么一家补鞋铺子,妈妈、婶婶们是那里的常客。补鞋师傅人很好,只收一点点钱就能让坏了的鞋子重新上岗。现在也有,但机器与门面已不是当时的样子。人们收入高了,鞋子坏了也不再拿去修了,直接扔了重买一双,即使去的也只是小修小补。
我们家现在做饭也用调和面,都是从超市买来的小包装,但爸妈总说还是以前那种现场打的才吃着香。妈妈说,那时调料都是完整摆放展示给顾客的,你喜欢吃啥就选啥,卖调料的老板会帮你打成细细的粉沫,价格也不贵,一般打上一回装在用过的玻璃瓶子里把盖子拧紧,几乎能吃上一整年。
别看这种竹、木材质的板凳、椅子土不拉几的不起眼,不但坐着舒服而且提起来也轻便。夏天到院子里乘凉、冬天到院子里晒太阳或是每逢村里过会去会场看个戏,都必须得带着。
陕西人爱吃搅团,这种用来晾搅团的大茶盘以前家家都有。暖气还没普及的年代,冬天人都爱搭个蜂窝煤炉子取暖,家里有个钢钉锅烧点热水很方便。而那种铝制的饭盒,多见于机关食堂职工吃饭时打饭用。
蚂蚱笼子!每年割麦的季节麦地里随处可见蹦跳的蚂蚱。男孩们往往捉了蚂蚱后就会装进这样的小笼子,听蚂蚱叫,挂在家门口可以听很长时间,但到秋季的时候蚂蚱就会自己死去,所以有句俗语叫: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如今,农村割麦子都是用收割机,孩子们也很少去地里,这种笼子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