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渴盼“继承人”

远销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十余个国家,年产值超80万美元

A.腿疾少年结缘瑞昌竹编

将一根竹子拾掇拾掇,按照产品的规格锯成长短不一的竹段,再放到80℃左右的高温水池里,倒上食用碱,反复地进行清洗去污,取出来时便从暗淡灰旧的暗黄色变成亮丽的明黄色了。这时候再拿去做成工艺成品,然后进行晾晒、烘干,一件竹编工艺品便完成了。在田先敏的瑞昌市南义竹编工艺厂里,每年要编制二三十万件这样的竹编工艺品。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我市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了完好的、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因为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瑞昌竹编艺人拥有无限的制作空间。而在过去,林区的农民多以小山竹加工篾器出售,一度发展得很好。田先敏就是在这时拜师学艺,起初,和许多人一样,只是为了讨生活。

田先敏自幼家境贫寒,只念了几年书。在10岁那年,他因为一场变故导致右腿落下了腿疾,农活没法干了,家里人寻思着,让他学门手艺好讨生活。在瑞昌,竹编算得上是很出名的传统手艺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请竹编艺人上门做些簸箕之类的工具,生活是不愁的。1966年,14岁的田先敏开始拜师学艺,3年后,学成出师的他自立门户,帮人家编藤椅、制箩筐。空闲时间,他就在家里自己编藤椅、制箩筐,然后将自制的工艺品运到外地销售,由于他加工的工艺品精致,产品总能销售一空。

B.跌宕起伏与瑞昌竹编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田先敏在南义镇与人合办了一个竹编厂,除了各种生活用具,还打造各种竹编工艺品。经过艰苦的打拼,南义竹编很快在当地声名鹊起。

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竹编厂的生意开始变差。同时兴起的外出务工热潮让很多竹编工人纷纷抛下竹篾进城务工,竹编艺人不断流失。1990年到2002年间,南义竹编工艺厂的工人由几百号人锐减至不到10人。同时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腻,难度大,品种多,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这使得竹编厂一度面临困境。1994年,田先敏在竹编加工业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独自承包了竹编厂,可是仍然没能把企业带出困境。到了1998年,竹编厂生产经营更加艰难,迫不得已,田先敏决定拓宽加工领域,努力弥补亏损。2002年,田先敏自办的南义竹编工艺厂已走过近20个年头,因大环境的改变,工厂遭遇困境,面临倒闭。

面对传统工艺的生存困境,田先敏在寻找着新的出路。2002年,田先敏偶然得知广州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前往广州,在朋友的展位上展示了自己的竹编样品。一家英国公司看中了田先敏的竹编产品,当即下了3万元订单。这个及时的订单预示着南义竹编厂由危转安,此后十余年间,田先敏成功将传统的竹编工艺打入国际市场。

C.“编”进国际市场期盼“后继有人”

田先敏展示竹篱笆。

竹编厂工人制作竹编成品。

竹编厂工人对高温池中的竹子进行去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5年 6月 17日
下一篇 2015年 7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