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孙家村,70岁的孙树秋,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兴致勃勃的向来访者讲述自己制作小木船的故事。(图片来自东方IC)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孙树秋就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孙家村,一个有着600多年打鱼历史的沿海渔村。孙树秋从10几岁起,就跟着大人位沿海渔村造船,一直干到55岁。图为70岁的孙树秋,正在用钥匙打开自己的工作室,准备专心致志的制作小木船。(图片来自东方IC)
随着渔业生产活动的机械化,渔民打造木船出海打鱼已经成为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后,钢壳船来了,“没人要做木头船了。”这让孙树秋感到很难受。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孙树秋重拾旧业。图为孙树秋亲手制作的精美木船,外观和内部结构与真船完全一样,有帆、有锚,还有缆绳。每一个部件都渗透着孙树秋对渔民、对渔船的深厚感情。(图片来自东方IC)
就这样,从2004年开始,孙树秋一做就是15个年头,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因为他对船体结构了如指掌,所以做起来流畅有序,比例、平衡都十分到位,小船通体不用一根钢钉,恰符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材、美、工、巧”的特征。(图片来自东方IC)
日照渔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与渔业相关的民俗和手工技艺也有许多。市民孙树秋制作的小木船,是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种制造工艺主要在涛雒镇孙家村传承,孙树秋就是这一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图片来自东方IC)
随着海滨旅游的兴起,小木船作为工艺品,重新登上了大雅之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许多单位开业、家庭装修,都喜欢买一艘微型工艺品木船,取“一帆风顺”之意。孙树秋抱起一艘1.2米长的木船,称这艘木船自己做了大半个月,3000元都抢着买。(图片来自东方IC)
孙树秋造船要经过严格的选材解板、水泡塑形、雕刻组装、刷油上漆等工序,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对木工技术尤其是对木船结构的掌握都有严格要求。2017年,有一位外地客户慕名前来,找到孙树秋,订做了2艘5米的工艺船,2艘卖了6万元,这让村子里的老少爷们很是羡慕。图为孙树秋制作木船的部分工具。(图片来自东方IC)
2011年,传统小船制作技艺入选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孙树秋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13年,这一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孙树秋也逐渐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自己购买或者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制作小木船的工具。村委还专门腾出两间屋,当做孙树秋的工作室。每天早晨7点多钟,孙树秋就骑着电动车,来到工作室,可是一天的忙碌。(图片来自东方IC)
孙树秋说,这15年,自己造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木船,技艺也日臻成熟。平均每艘小船十七八天就能完工,但所有在大船上该有的物件,小船一件不缺。带榄朹、锁缝板、天篷……“整船都是木头做的,但船上的营生没有一件叫木头的,都是有讲究的名。现在,孙树秋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好多年轻人又吃不了苦,这让孙树秋也感到很无奈。孙树秋说,自己正在想办法筹建木船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图片来自东方IC)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