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文章推荐——康红普院士:《我国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发展60年及展望》

近期,小编统计了中国知网近三年(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矿业工程学科文章被引频次数据,康红普院士在我刊发表的文章《我国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发展60年及展望》以被引频次192的成绩位列首位,最新数据截止至2019年11月19日。

题目我国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发展60年及展望

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 100013;

2.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 100013;

3.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3

摘要

我国煤矿巷道从 1956 年开始研究应用锚杆支护技术 , 至今已有 60a. 介绍了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 不同时期采用的锚杆类型及应用条件 ; 总结了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 , 包括锚杆支护作用模式与支护理论 ; 动态化?信息化的设计方法 ; 支护材料与构件类型?力学性能及匹配性 ; 施工工艺与机具 ; 矿压监测方法与仪器 ; 及锚杆支护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60a 的研究与实践表明 , 我国煤矿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锚杆支护成套技术体系 , 锚杆支护成为煤矿巷道主体支护方式 , 为煤矿安全?高效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 最后 , 根据我国煤矿巷道特点 , 提出了锚杆支护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

虽然我国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煤矿巷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加强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环境测试与分析,包括地应力?围岩强度与围岩结构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的了解.

2)继续开展原岩应力场?采动应力场与支护应力场测试与分析,研究“三场”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3)围岩与锚杆相互作用机理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锚杆与锚索协调作用机制?锚杆与注浆联合加固机理等仍需不断深入的研究.

4)锚杆支护参数设计仍以经验为主,还缺乏普遍认可的锚杆支护初始设计方法,缺乏定量化的设计 . 在锚杆支护设计方面仍有大量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开展.

5)对于锚杆支护材料与构件,一方面应根据巷道支护要求,不断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另一方面,一些矿区锚杆支护构件存在加工精度低?匹配性差等弊端,应开发应用高精度加工设备与工艺,不断提高锚杆产品质量.

6)虽然开发应用了多种煤巷快速掘进工艺与装备,一些巷道围岩条件较好的矿区实现了掘进速度的突破.但我国煤矿巷道掘进速度仍普遍比较低,造成采掘接续紧张.应针对不同巷道围岩类型,开发适合不同条件的快速掘进技术,以大幅度提高成巷速度.

7)我国煤矿极复杂困难巷道很多,极软?极破碎?超深?强烈采动影响?强烈冲击地压?强烈底臌巷道等支护问题还没有解决,仍需要不断攻关研究.

康红普院士简介

康红普,男,1965年11月6日生,山西五台人建安乡张家庄村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八大党代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科研工作,主攻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15项,煤炭行业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3),二等奖3项(排名分别为第1、1、7)。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等奖励;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矿业大学学 ,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268,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 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11月 15日
下一篇 2019年 11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