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醉心技术创新,达到“月创一新”,平均每年有12项以上专利授权;
他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所带班组多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或事件,近十年连续施工1300多井次无一返工井或返工工序;
他技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的25名徒弟成为企业生产骨干、工程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
他就是河北省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作业大队作业二队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孙连会。
学习榜样立志技术革新
孙连会出生于1965年,1984年他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第二采油厂作业大队当了一名作业工。井下作业是确保油井正常生产的关键工种,俗称“油井大夫”,石油企业有句顺口溜“钻井苦,油建累,又苦又累作业队”。每日面对脏、累、苦、险,久而久之慢慢触发了他要改变现状的初心。然而,知识的匮乏又让他举步维艰。
全国劳模、中国石油榜样靳占忠平凡中创造伟大的精神,让他有了学习的榜样。2002年他毅然拜在靳占忠名下,成为靳占忠重要高徒及“靳占忠井下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之一。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从最基础的《修井工人读本》学起,对旧工具进行反复拆卸和组装。在工作中,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工具出现的故障原因、维修过程、技术参数等一一记下,对搞不懂的问题,想方设法多方求教。从最初的小改小革,到后来的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渐远渐实乐此不疲。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80余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获省部级成果奖13项,有8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苦心钻研创新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石油行业井下作业现场起下油管时,井口操作需2至3人,完成挂摘吊环、搬吊卡、开关吊卡、推拉操控油管钳、推送油管等一系列动作,施工速度要求快,劳动强度大,单吊环、挂井口、高空落物、液压钳意外旋转时导致的伤害风险高。为解决上述难题,2011年作为骨干之一的他与几个革新迷大胆构想井口无人操作。
项目初期他主要负责液控油管钳就位装置和机械臂可调式基座的研制,历经一个半月制成样品并验收合格。项目中期的合成试验中,发现推拉机械手的吊环控制功能不达标,他又参与了这个子项目的紧急攻关。8天时间里制作样品3套,并亲自操作修井机反复试验300余次,终于对比确定了轨控内斜弯隐簧对拉型为最终方案,确保了项目按计划进行,实现井口无人操作、90秒起下一根油管的合同目标。该项目2012年获华北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实现主要构件的机电一体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等专家鉴定认为“这项技术填补世界修井行业井口无人操作的空白!此项发明创新的总体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获评华北油田公司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初获评中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已开始定量生产。
分享传承带动更多创新骨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作用有限,团队力量无穷。孙连会通过靳占忠创新团队感受到个人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分享、传承、引领、带动。
他在靳师傅的带动下积极做好“传、帮、带”,先后与多人结成师徒对子,言传无所留、身教无所厌,帮助指导23人逐步成为厂级以上的创新骨干。徒弟林占明要研制一种辅助取放自封胶芯的油管变扣,为了尽早完成这个项目,他加班加点帮助林占明修改设计方案。正赶上他多年的腰痛病又犯了,他趴在床上,一遍遍地画图、一次次地修改,让徒弟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近5年,陈辉、王铁峰2人成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杨振涛、张海龙等8人成为高级技师或公司级技术能手。作为公司高级培训师,孙连会每年还要到渤海职业学院针对华北油田公司班组长、技师以上级别的培训人员做《如何搞好基层岗位创新》等题目的培训达60课时以上,不仅如此,课堂之外,无论熟悉不熟悉,不管是登门求教还是电话、微信问讯,只要不牵涉企业技术秘密,他一概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使更多的岗位员工分享经验。
师傅靳占忠退休后,他努力与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黄树等一道,继续扛起“靳占忠创新团队”这面大旗,传承和发扬团队的优秀品质和进取精神,本着“立足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心,带领和激发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目前,团队每年都有10项以上技术创新成果问世,10项以上专利获得授权,使“靳占忠创新团队”这面引领行业创新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