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塘”上修路,广东汕头第二条快速路全线贯通

6月10日,由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广东汕头中山东路最后一个标段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山东路全线贯通。中山东路位于汕头东海岸新城,为贯穿东西向城市的快速路,是汕头现状城区与新东区及东海岸新城联系的重要通道,项目全长15.42公里,采用主线双向六车道、辅道双向四车道。

由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标段全长5.22公里,项目负责人张海松介绍,作为汕头第二条正式开通的快速路,中山东路全线开通后,澄海区与汕头市区之间的车程将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极大强化了彼此间交通联系,对推动汕头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发展,优化提升沿海发展带和城镇提升带,加快构建“一轴两带两走廊多组团”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VR、人脸识别系统齐上阵保安全

新基建时代,如何保障施工安全?项目安全总监李小飞介绍,项目部建立了智慧化安全体验馆,运用VR、声光电等多类技术,融合音视频多种形式的安全体验项目应有尽有,组织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不定时参与应急救援、综合用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体验,进一步强化大家对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认知和安全防护意识。

为提高塔吊使用安全性,项目部利用了各类传感器及应用系统,如螺母松动预警系统、吊钩盲区可视化、塔机安全监控系统、群塔作业防碰撞系统、塔吊司机人脸识别系统等,实时掌握塔吊运行状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在工地推行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能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现场管理更加高效。”中山东路现场施工负责人游远辉表示。

创新工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莲阳河特大桥全长1.35公里,桥梁设计标准宽度40米,为双向8车道,是该项目的主要控制性工程。超软弱地质、出海口围堰、百米超长桩孔和多种桥梁结构于一身,面对这些复杂难题,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展开技术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壁垒。

大桥紧邻莲阳河出海口,在经年累月的河流冲积作用下,河床底部积累了大量淤泥,淤泥质土最深可达50米,相当于16层楼的高度,这给大桥的桩基施工带来巨大挑战。而且汕头雨季较长,且易受台风和季候风天气影响,有效施工天数短。

为加快莲阳河特大桥主墩18米深基坑开挖进度,项目团队创造性采取“先支后围”的钢板桩围堰工艺,即先做围檩后打钢板桩,再整体吊挂至基坑内部的方式,使施工工效比传统的“先围后支”工艺效率提高8.5天,还降低了水下作业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精度质量,实现效益安全的双提升。该工艺由于效益明显,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1万根水泥搅拌桩确保路基坚实

“莲阳河特大桥全部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70米至90米,桩径2.0米,1公里多的桥梁灌注桩总数达296根,且全部为摩擦桩。“全桥将近三分之一的灌注桩钻孔深度更是达到了107米,工程量、施工难度不仅在汕头地区,甚至放眼国内都是十分少见的。”项目副经理张元根介绍说。

面对挑战,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总工程师肖前波带领技术团队展开攻关,通过设计优化,将莲阳河特大桥原来的单桩单柱变为群桩承台,在缩短设计桩长的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邀请内部专家进驻指导,对灌注桩设备、钻进过程、泥浆指标、清空工艺等开展攻关,确定各个工序施工参数,克服软弱地层灌注桩施工标准不一等问题,最终达到I类桩占比超98%的效果。在后期施工中不断优化工艺,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中山东路施工区域为冲积平原,到处是菜地和鱼塘,地下是12米至17米左右的深厚淤泥,在“烂泥塘”上修路,新建道路面临巨量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

为修筑一条百年品质大道,项目团队采用了土方回填、堆载土固基、打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搅拌桩、排水板等多种工艺密集性进行软基处理,并积极优化工艺,提高了工效,确保了施工质量。为消除地下流沙层的不良影响,项目部付出超平时5倍工作量,在流沙层打下3.1万根水泥搅拌桩,确保了路基的坚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6月 6日
下一篇 2022年 6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