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来到北京,第一站就是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故宫也确实拥有太多吸引人的魅力。而与故宫一墙之隔的太庙,却鲜有人问津。殊不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太庙,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极具经济价值,里面的一根柱子就值28亿。到底是什么柱子这么值钱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内收录着本朝皇帝的神位,从开国之初到现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认作是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国家灭亡后,前朝的太庙大多被焚毁,能留下的寥寥无几,这才显得明清太庙弥足珍贵。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的主要建筑均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和小金殿。进了庙门就是戟门,戟门两侧原本插有120条金龙戟,象征仪仗,但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悉数掠走。过了戟门就是前殿,又称大殿、享殿,面阔11间,进深 4 间,面积约2240平方米,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上用满、汉二文书写着“太庙”的字样。
太庙坐落在三层须弥座上,重檐庑殿顶。单从规格上看,不亚于紫禁城任何一座建筑。如果不算基座,太庙要比皇帝所在的太和殿高出5.5米,体积上比太和殿大出8600立方米。不像太和殿只能站在栅栏外观看,太庙允许游客进去参考。人走进大殿后,会感觉自己分外渺小,对太庙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而这也是当初工匠设计的意图,毕竟这里供奉着明清两朝的历代皇帝。
而用来支撑这座庞大建筑的,则是68根金丝楠木柱子,梁上的构件也全是金丝楠木制作。金丝楠木的价值,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野生的常见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在中国建筑中,金丝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在宫殿苑囿、坛庙陵墓中广泛应用。
由于历朝皇室对于金丝楠木都十分青睐,所以在清朝时,金丝楠木已经十分稀有。偏偏清朝统治者还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导致楠木的需求量一直保持高位。而金丝楠木成为栋梁材至少需要两百年以上,由此一来,金丝楠木更加珍贵。故宫的太和殿在清朝时曾因大火焚毁重建,因楠木材料缺乏,只好用红木代替。
太庙中的金丝楠木支柱,按照市场价,每一根至少价值28亿。而这样的柱子,太庙中共有68根。除此之外,太庙中的地砖也非同凡响。据了解,这种地砖被称为“金砖”,走在上面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虽然也是泥土制成,但工艺极其复杂,每两年才能制成一块。而之前一对永乐御窑金砖就拍出80万的价格,可见这座太庙有多值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