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羽毛扇。受访者供图
古代“高考”书生人手好几把
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的制扇工匠原集中在城里,由于制扇业季节性强,为维持生计,工匠逐渐移到乡村,多集中栖霞山石埠桥一带,匠人农时种田,闲时制扇。
南京的折扇制作历史始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南京秦淮河南岸通济门一带,仍保留着“扇骨营”这一地名。明清时期,南京是江南数省的科举应试之地,到南京参加科举的考生都要选购一些高档折扇。
雕刻精美的扇子。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毛竹扇骨,其材料也有讲究,一般选用广德、莫干山等地4年以上的成竹,就地进行截裁,蒸煮,用蒲包打包运回,到厂后还得反复晒,直至没了青才可以制作。
制作的最后是上蜡,经过劈、浸、晒、磨、烫等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蜡黄玉润、丝纹纤细、光洁明亮的扇骨。
孔明扇最复杂两天才能扎一把
“毛扇扇凉风,宜夏不宜冬。有人问我借,我说要扇风。”在南京地区,还有一种有名的去暑佳品——羽毛扇。高淳位于南京的最南端,是“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2007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邢响生说:“制作一把羽毛扇,一般要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缝线等主要环节,辅以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必要的装饰。”邢师傅说,在羽毛扇中数孔明扇工艺最为复杂,羽毛用料也讲究,对扇工要求极高,“其他羽毛扇每天能扎三四把,孔明扇一般两天才能扎一把。羽毛扇风势柔和,清凉爽身,盛夏酷暑之际,老幼、病人、产妇使用最为合适。”
不管是清风送爽的羽扇,还是“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的折扇,每一把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匠人们的巧心思,这些看似平常的日用物件,一直陪伴着人们驱赶烈烈酷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