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工人建过火神山 又来建上海方舱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3号馆内,1720个隔离间已经建设完毕,每间隔离间能摆放两张床,首批病患最早在4月9日得到收治。这比预计的4天工期提前了16个小时。
4月4日,为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决定将室内面积40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成一座方舱医院,这将成为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舱,建成后有望提供5万张床位。
工人和建筑材料,都是分批次到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29岁的陈冠属于最早到达的工人之一,他是3号馆第三区域的建筑负责人,负责2000张床位的建设。
接到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时,陈冠正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建筑项目上忙碌。他是武汉人,2020年参与过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知道时间的重要性。4月5日18时左右,他就到了上海,然后一直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忙碌到第二天5时。
方舱建设分几十道工序:现场勘察、图纸深化设计、进度计划、设备材料计划、劳动力进场到位计划……每一道工序都拖延不得,他一直在现场协调。疫情导致交通不便,施工材料采购运输极其困难,常常是工人到了,材料却因为各种因素“堵”在路上,项目团队只能反复沟通办手续。
和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相比,方舱的建设不是难事,参与过前者建设的设计人员直接带来了当年的图纸供参考,很多成熟的经验能够帮助施工方加快施工进度。比如在方舱医院正式施工图纸到来前,设计人员就预见性地做好方舱的功能区域划分,把病区整体按“两边医护、中间病区”的鱼骨状布局,而两条“主鱼骨”正好是病区和护士间的长走道,这将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对施工方来说,这个工程最难的地方在于工期短。有人曾统计过,按如今的建设方案,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几家单位工期最多的也只有4天,床位超过1万张,如果简单比较施工期和床位数,相当于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建成10座雷神山医院。
因为工期紧,陈冠在上海度过的3个晚上几乎没合过眼,第一天睡了1小时,第二天睡了1.5小时,第三天睡了两小时。“有些扛不住了。”他说,可能是因为工程将要交付,整个人一下子就有些松懈,身体起了很多反应。
48岁的蔡革华眼里也布满了血丝,3天下来,他连凳子都没坐热过,说话声音都是哑的,“工地上噪音大,说话只能靠喊”。
蔡革华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现场指挥长,武汉人,4月5日,他带着500名工人、70名管理人员从武汉来到上海,负责4号馆的机电施工工作。除了施工作业,他还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安抚工人的情绪。
第一次距离疫情这么近的工人往往内心会有些恐惧,加上施工强度大、身体易疲倦,有些工人会有情绪问题,蔡革华就和他们聊天,尽力让工人们多休息一会儿。“我参与过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很多事情我都经历过,所以心态比较平和,作为负责人,我必须照顾好跟着我干的工人。”蔡革华说。
沈豪皇在4月5日5时30分左右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出门前,他7岁的儿子被惊醒,哭闹着问爸爸要去干什么。“爸爸要去当大侠,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的家。”他说。
从4月8日开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将分批交付。两年前的这一天,武汉解封,蔡革华说,希望今天也能成为上海疫情的一个转折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