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伤工们正在用小镜子去照钢轨底部,检查肉眼看不到部位的钢轨状态,这样下来一天下来至少需要弯腰上百次。
由于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钢轨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而探伤工的职责,就是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为钢轨做“B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准确发现各种钢轨内部存在的细微伤损并进行整治,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每天早晨六点工区所有人员准时集结,早点名是他们每天的“规定动作”,分配任务,布置工作重点,从上岗的第一秒起,就容不得丝毫差错。与他们一同“出诊”的是两台钢轨探伤仪,担负着铁轨探伤的“听诊器”功能。探伤工随身携带的背包是“百宝箱”:电筒、镜子、铁锤、尺子、记录本……
3毫米的裂痕会带来什么?班长范武刚说:“铁轨出现伤痕,可能引发警示灯红灯闪烁,造成列车临时停车,打乱整个列车运行秩序。严重时,会造成列车脱轨,威胁旅客生命。”
“只要有伤我们就一定查得出”,班长范武刚非常自信,为了每一位旅客的生命安全,他们必须坚守这份自信。而最辛苦的要数每次遇到疑似病害的时候,检查仪就会出现异常波形,他们就需要用手工检查的方式进行确认,而这过程中就需要用水进行耦合,然后用手反复触摸,再用专门的仪器观测波形,冬天天气冷,为了防止耦合液体结冰,他们就用白酒和水的混合液体代替水,而零下好几度的情况下,将手上沾满混合液体的感觉,让人看着都觉得心里发凉。
而每次遇到铁轨接头、岔道等重点部位,他们都需要格外细致的去进行检查,因为这些部位都是极易发生设备病害危及旅客和行车安全的重点部位,他们需要蹲下身用小镜子去照,检查肉眼看不到部位的钢轨状态,一天下来至少需要弯腰上百次。
“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也是这群小伙子的重要任务。进入春运后,列车开行频率加快。“钢轨医生”必须高度集中精神,2-3分钟联系一次防护员的位置,在列车来临前及时下道躲避。这一上一下,近百斤的仪器在手上,作业进度必然受到影响。没有完成就不能离岗,几块饼干补充着他们的体力。若是下道频繁,或许要到傍晚才能吃上午饭。
一丝裂痕,列车运行隐患重重;一根钢钉,旅客生命千钧一发。他们的工作虽然看似枯燥、平凡,但也要有人守,也要有人干。虽然感受不到车站的人潮汹涌,也看不到旅客们顺利回家时的笑脸,但能够保障千千万万的旅客顺利到达就很有意义。”
他们正在探讨作业中发现的疑似伤损
用白色油漆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标记
2019年1月22日,职工正在甘钟线对蒲城站场线路、道岔进行探伤作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