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驻新疆修井工人零下27℃操作平台上感受滴水成冰

近期,随着此次霸王级寒潮的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领略了不一样的天气奇观,网上也充斥着各地网友对此次极寒天气的视角和感想。面对这些,在新疆近零下30℃的环境下施工的胜利油田井下修井工人们只想说,“要想看冷,来我们这里吧,上个月下的雪,还在井场外面完好的铺着呢!”。

操作平台上感受滴水成冰

“滴水成冰”这个词,对于90后李健来说,以往都是在书本上见过,没有过切身体验,直到来到新疆后,才对这个成语有了真切的感受。往常在其他季节起钻时,压井液总是会被钻杆带到钻台上,在立柱盒子上积成一片小水洼。现在,在零下27度的低温下,李健刚把立柱推到钻杆盒子上,几秒钟不到,钻杆外壁上的水珠已成冰凌,在光线照射下烁烁发光,棉手套也要费好几倍的力量才能从钻杆立柱上撕下来。

在施工中,为了保证低温下压井液的正常状态,要求每隔两个小时就要把循环罐里200多立方的压井液充分搅拌循环一周,从而保证循环池不结冰上冻。对此,李健笑言“这里结冰的速度比他在家冻冰糕的时间少多了。”

在修井作业施工中,由于现场分工不同,身体活动的范围不同,员工对寒冷的体感也是不一样的。虽然脚下都是踩着冰凉的铁板,但是内外钳工在钻台上,可以在20平方米的钻台上,利用卸扣、挂吊环、推钻杆的时机,不断活动脚步,加速腿脚的血液流动,从而避免脚被冻麻。而二层平台上的井架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不仅只能在宽0.6米,长不到2米的狭长通道里做小范围前后移动,而且还要忍受四面通风,25米高处不胜寒的“特殊待遇”,即便是三面已经挂上了帆布,对于上下面通透的空间来说,即使是浑身上下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严实,保温作用也是不明显的,不长时间就冻透了。

在这种环境里,时间久了,人的肢体就会失去活动的敏捷性,变的僵硬起来,在施工操作中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在施工中,为了保证各个岗位能够均衡的抵御低温,他们每隔1个小时,就要把有相关岗位操作证的人员调整一圈,让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活动活动,缓缓体温的机会。

每晚上被冻醒几次,罐头瓶子变成了热水袋

相对于上夜班的员工的来说,上白班的员工就幸运多了,他们在电暖气的烘烤下,可以在暖烘烘的房间里睡个囫囵觉。但是,随着这场寒潮的到来,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虽然有电暖气,但是到了凌晨3点以后,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寒气侵入野营房,员工还是会被冻醒好几次。常常早上醒来后,床头上的水杯已经结成了冰杯。

为此,侧钻15队技术员李晓改变了晚上只穿内裤睡觉的习惯,不仅要穿着秋衣秋裤,还要在身上盖上两层被子,这还不算,被子上面还要加一层棉工衣。为了避免晚上上厕所,他晚饭后基本上不敢饮水,按照他的话说,“拿一杯水换半个月鼻涕挂脸,不划算。”

为了抵御严寒,员工们也是费紧了心思,动了不少脑筋。为了防止耳朵和脸部冻伤,他们购买了厚厚的头套,连头带脖子都一起罩上,只露出两只眼睛来,样子十分滑稽。还有的发现罐头瓶子的导热效果比热水袋好,就把热水灌入后,把瓶子放入了棉衣的内衣口袋,也能支撑一段时间,等水凉了后,再换入热水,接着继续工作。

山东汉子吃成了四川伢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1月 19日
下一篇 2016年 2月 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