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想入坑塔帐?看完这篇文章就够了

如果只能选择一件装备来代表户外运动,那帐篷一定是最先印入脑海的品类之一;如果要选择一类帐篷来代表帐篷形象,那么塔帐也是有力的提名选手。流线型的尖顶塔帐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原始荒野、狩猎探险和户外生存的想象。

▲在经典的emoji表情中,代表“露营”、“帐篷”的表情正是塔帐

从外观上看,塔帐的尖顶结构明显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另一种帐篷——交叉杆圆顶帐篷。由于种种原因,交叉杆帐篷目前仍然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是很多人的第一顶帐篷,塔帐也因此略显神秘。

在我们选购帐篷时,塔帐往往会被贴上两个标签:轻量便携;搭建麻烦。

由于塔帐可以使用登山杖支撑,省去了帐杆的重量,其自重主要取决于面料。对于背包徒步塔帐来说,穿杆双人帐基本在2kg以上,而双人塔帐在1.5kg以内是很常见的;搬家露营中的穿杆帐篷重量时常在10kg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大塔帐也相对更轻便。

▲从左至右:三峰双人帐杆帐篷;自由之魂双人双尖塔帐;静星双人金字塔外帐;230g气罐

由于没有帐杆帮助定型,虽然让塔帐立起来不难,但想要搭得坚固挺立并不容易,需要反复练习。

▲近两年精致露营风潮又将美丽的塔帐带回大众视线

由来已久:塔帐的前世

电影《荒野猎人》所展现的19世纪美国西进运动不仅呈现了传统与现代、土著与外来者的冲突,还描绘了人类深入大自然摸爬滚打的图景。文明之间的血泪史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被重新定义。对于现代人来说,美洲大陆也因此依然有着深刻的户外基因。

▲电影《荒野猎人》剧照,一根杆一张皮也能临时过夜,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简易“塔帐”

在这块“新大陆”被发现之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已经凭借双手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千年,埋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而为印第安人遮风挡雨提供庇护的“家”便是tipi(印第安圆锥型帐篷)。

传统tipi高4至7米,主体构成包含兽皮缝合的外层覆盖物和十余根树杆搭成的骨架,帆布进入美洲大陆后也成为了外层覆盖物的重要材料。帐篷顶部有通风口,帐内用火产生的烟可以顺畅排出,下雨时则可以在突出的树杆上覆盖一块编织物,既能通风又能遮雨。

▲传统tipi帐篷的结构

▲塔帐结构简易,1912年Robert Falcon Scott在人类首次探索南极时使用的就是塔形帐篷

转折点来到了美国南北内战的前夕的1856年,一位叫Henry Sibley的美国军官在西部荒野的远行途中研究了原住民的tipi帐篷,以此为基础改造发明了Sibley tent。后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变化是将tipi的多杆环绕变成了以一根中心杆从中间支撑起整个帐篷,同时由24根短桩将帐篷固定在地面,并用一个通风罩取代了原本开放式的帐顶。

这样的改造使得本就方便搬运搭建的tipi变得更加灵活,打包体积更小,拆卸、运输非常方便。之后,南北战争中的北方联合军广泛使用了这种帐篷,可想而知Sibley tent在其间发挥的巨大作用。

▲之后Sibley tent进化出带侧墙版本,增加了使用空间

Sibley tent这种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后世的塔帐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和基础。

时光机回到今天,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身处荒野不再为了狩猎、游牧、战争和迁徙,而是带着享受大自然的心态翻山越岭,或是寻找一片美丽的营地静度时光。

科技的发展使得新材料新技术高歌猛进,对于塔帐来说,现代科技无疑是其巧妙结构之上的如虎添翼。

柔软的墙:塔帐的面料

传统tipi有着多根树杆环抱构筑起的坚固外墙,而现代塔帐则多数以Sibley tent这种中心杆结构为原型,这意味着塔帐的“墙壁”仅仅由柔软的布料构成。换句话说,塔帐的主体其实就是剪裁成特殊形状的布

面料材质

市面上的帐篷面料主要是尼龙(nylon)和涤纶(polyester)两种。涤纶成本较低,常见于一些大帐篷,尼龙成本较高,更有弹性,常见于背包徒步小帐篷,特别是轻量化的塔帐中。

涂层处理

尼龙和涤纶都是纤维编织物,就像墙壁上的“砖”,仅仅靠砖砌起的墙不够牢固,还需要水泥的黏合,面料中的“水泥”就是涂层处理技术。我们可以将涂层处理简单理解为用特定胶质浸入到面料内部,使面料性能显著提高。

▲经过涂层处理后的面料

目前常见应用于帐篷面料的有PU(聚氨酯)涂层和硅涂层两种。PU涂层能大幅增加面料的防水能力,硅涂层能让面料更有延展性,同时能提升面料的抗撕裂能力。帐篷帐底长时间与地面接触,对防水性要求高,多用PU涂层;帐篷外帐需要抵御大自然中的风雨雪,对抗撕裂能力要求更高,多用硅涂层。

缝线密封

帐篷往往由多片面料拼合而成,缝线处的针孔是可能的渗水点,为此需要在缝线处做密封处理。

其中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热压胶条,相当于在缝线处贴上一条不透水的胶带,但这种情况只适用于PU涂层,由于胶条无法固着在油性物质上,硅涂层往往无法贴胶。

▲缝线处的压胶条,常见于帐篷、冲锋衣等防水装备

对于硅涂层处理的面料来说,需要使用者自行在缝线处涂胶,帐篷厂商一般来说也会附赠相应的工具。

经过涂层处理的面料,外帐抗静水压指数达到1500mm至3000mm;帐底抗静水压指数达到3000mm以上,对于帐篷来说就足以应付大多数户外环境了。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揉搓、水洗和一些洗涤剂会不可逆地破坏面料涂层,所以清洁帐篷简单擦拭即可。帐篷的储存前应该晾晒干燥,否则也会加速涂层水解。

“超级面料”

除了常规面料,还有一种特殊的塔帐制作材料——Dyneema(俗称大力马)。这是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可以制造出各种优质产品。由Dyneema制成的面料DCF有着超轻量,高强度和完全防水等特点。

它有多轻量呢?一般尼龙材质的塔帐想要做到1kg以内往往就需要以牺牲空间为代价,但DCF帐篷甚至可以做到仅仅几百克,又轻又坚固。这样好的材料难道没有缺点吗?如果贵算缺点的话,DCF帐篷的价格往往是尼龙帐篷的数倍。

举足轻重:配件和辅料

一间坚固的房子不能只有墙壁,“承重梁”、“地基”等等一些关键的受力部分也十分重要,对于塔帐来说,各种配件、辅料就充当了相应角色。大部分情况下,塔帐的损坏就是从这些受力的边边角角崩坏开始的。

▲风的撕扯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大很多

前文提到,塔帐是一块经过特殊剪裁的布,要想让一块布立起来,至少需要上下两个方向的力。对于塔帐来说,其受力当然是复杂的,但也可以将其简化为最核心的两个力,即撑杆提供的向上支撑力和地钉提供的向下拉力。因此,撑杆和地钉是塔帐的重要组成部分。

撑杆

塔帐的撑杆多种多样,轻量化小塔帐使用登山杖就足够支撑;高大的多人用塔帐商家一般会有原配的撑杆;也有专门的绑扎带可以将两根登山杖固定在一起,或者管状连接配件来延长登山杖的长度。

由于营地地面状况多变,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平整度,而塔帐的饱满需要撑杆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撑杆长度可调节十分重要。在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一旦撑杆不够长就会十分尴尬,因此撑杆的长度要大于等于帐篷高度,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营地情况和搭建方式。

地钉

交叉杆圆顶帐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立”,靠帐杆的硬质结构就能撑开一定空间,遇到无风情况甚至不需要打地钉也能过夜。

但是塔帐做不到,一块布是不会自己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一个完整的塔帐一半是布,另一半就是地钉。

塔帐本身无法自立,需要地钉做帐篷的“地基”,缺少地钉或地面无法下钉会大大降低帐篷的稳固程度,甚至无法搭建。所以使用塔帐时最好准备足够数量的地钉,并提前勘察好营地的地面情况。

松软的泥地、沙地和雪地会让地钉难以受力;坚硬的水泥地同样无法下钉。前者可以使用专门的沙地钉、雪锚等专业装备固定,后者则最好不要使用塔帐。

▲专为木栅栏设计的鱼骨地钉

受力点辅料

地钉通过绳或织带连接在帐篷上,这个部分是塔帐最关键的受力点,虽是不起眼的细节,却至关重要。绳和织带需要足够的强度,扣件的坚固程度和锁定功能都得牢靠,扣件与帐篷缝合处还需要额外的补强设计,种种细节保证了塔帐的耐用和安全。

其他配件

除此之外,用于透气的天窗、冬季时塔帐加强封闭性的雪裙、帐门的拉链、防蚊虫纱网等等设计也是衡量一款塔帐是否优秀的参考,由于相对来说并不是塔帐独有的特点,这里不再详述。

花样百出:塔帐的结构

塔帐的类型繁多,结构五花八门。

使用场景来看,可以分为搬家露营的大塔帐和背包徒步的小塔帐。

按照撑杆数量来看,有经典的单杆金字塔帐篷,两根撑杆的双尖塔帐篷(也被称为A塔帐篷),多根撑杆的特殊结构帐篷。

单杆金字塔帐篷又能按照底面形状分为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

双尖塔帐可以通过两根帐杆的高矮和门厅设计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以及由多根撑杆支撑的特殊形态帐篷。

按照帐内与帐外的开放程度看,可分为封闭结构,半开放结构和开放结构,实际上,一些通过特殊方法搭建的天幕庇护所也可以理解为塔帐的一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4月 17日
下一篇 2022年 4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