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木作“磨豆腐”指尖榫卯透“年味”

今年72岁的陈和生是一个老南京,也是玄武区非遗项目——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首名区级传承人。退休后,陈和生专注于微型木作制作,目前已完成“黄土地”“老行当”以及“南京市井烟火”3个系列共计200余套作品。

年节临近,“年味”成为陈和生木作的又一主题。“过去在农村,过年有几件大事。”蒸馒头、爆玉米花、舂米粉、磨豆腐、杀年猪、写春联,都是陈和生记忆中的“年味”。新米舂成粉,一层层裹在蜜馅上,叠成了圆滚滚的元宵;玉米粒放入炉子里,在炭火上旋转烘烤,一声“砰”响后,成为孩童争相购买的美味……如今,这些回忆都被他以微型木作的形式再现出来。

每天,陈和生至少投入5—6小时在木作上,最“疯狂”时一天做了12个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第一件事也是来到工作间,将灵感一一实践。历时大半个月时间,这套“磨豆腐”木作方才完成。

为了让木作求真求实,在制作“杀年猪”木作时,陈和生特地回了一趟农村,找到了当时的杀猪佬,核对工序、工具。原本近2米长的木盆还原后缩小至12厘米,不仅保留了4只用于抓握的把柄,侧面还有用于悬挂的吊环。在制作“写春联”木作时,陈和生以小叶黄杨为毛笔杆,截取紫光檀木料上颜色过渡的部分为笔毛,最后制作出来的毛笔笔端颜色由深至浅,仿佛真的饱吸了墨汁。

刻纸的时候刀保持垂直,下刀快准狠,是陈和生刻纸的窍门。制作一版刻纸,至少需要3—4小时。在他家里,还保留着十余年前的刻纸花样。“12年前我做了一版牛年的花样,今年,我又设计了第二轮生肖花样。”陈和生展示了最新的牛年作品,花样上的牛线条圆润、憨态可掬。春节前夕,他将与家人一起,熬上一勺糨糊,将刻纸作为门笺贴在门楣上,取“新春吉兆”之意。

“今年,我陆续送出了200多幅刻纸作品,有牛的,也有财神爷的。”陈和生说。他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新春祝福,保留年俗的同时,也留住年味,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陈和生制作的微型木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月 15日
下一篇 2021年 1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