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值无不言我们请来了站内生活家@胡侃侃为大家分享那些让世界安静下来的耳机盘点!
我改名字了, 不再叫huftmkopo , 希望中文的这样会好记一点。 改名不影响我出品质量。
前言
全文推荐8个品牌, 28款经典HiFi产品, 超过两万字了, 阅读估计要一会, 建议收藏。
长文多图预警!!! 长文多图预警!!! 长文多图预警!!! 长文多图预警!!!
之前遗漏了不少品牌, 那么在种草篇里面, 就算一个补遗的动作了。
关于耳机领域一些名称, 名词在上一篇里面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做了介绍, 如果有些不清楚的童鞋, 可以看看上一篇。
这篇里面没有区分大耳、小耳和耳塞, 平头机和入耳式, 没有区分动圈, 动铁, 圈铁, 静电等功能差异, 没有区分开放式, 半开放式, 封闭式结构差异。 本篇的目的就是上一篇的补遗和纯粹种草了, 换句话说, 那就是我喜欢的, 但因为上一篇篇幅过长, 写的太累, 所以这篇做一个补充。 这些耳机有些是我摸过的, 有些没有摸过的, 一股脑的搬上来了。 不过还有一些价格太贵的上万的耳机, 我还是不推荐了, 第一我自己知识领域范围有限, 留给大神来评论区高谈阔论吧, 第二我自己也没那个兴趣, 我习惯适可而止, 能够触摸的到但是短时间又摸不到的才有意思。
Part 1 森海赛尔
第二篇我还是想从这个品牌开始, 因为这个是我最喜欢的品牌之一, 也是我最熟悉的品牌, 我买的和使用过的很多的耳机都是从这个品牌开始的。 之前那篇很多朋友提到了MX500, 那么今天就从我最早入门的两个耳机开始吧。
早年我个人最喜欢的px系列,MX系列。 我自己购买了MX500, PX100, PX200三个耳机, 差不多有十五六年前了。
追忆
MX500(停产)
先说说MX500吧。
不知道多少人第一个有音质的耳机是从MX500入坑的。
森海MX500是一款平头塞, 绝对算作当年的“神作”。
价格亲民, 均衡的听感,清洗自然的层次感, 甚至具备声场的定位, 营造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MX500普遍被认为是的一款音色中性的耳塞, 音色适中, 低音大家都是褒贬不一, 高音不行的,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这个耳机基本是通吃了, 各种音乐都可以应付。
关键是这个造型, 这个产品的生命的后期, 基本市面所有品牌的MP3耳机, 都在使用这个造型了, 真假无法分辨。 所以停产是产品生命的延续,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的一个动作。
十五年前, 这款耳机应该是当时MP3播放器的最佳拍档, 当然现在的技术已经进步了, 我也不敢说现在是不是手机的最佳拍档。 但当时这个耳机大概150-200左右的价格, 各种耐用耐摔, 差不多和NOKIA一样的耐用, 还有朋友说听了十年断线了, 换一根无氧铜线继续听。。。这铜线可比耳机可贵多了。 所以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PX100 (停产)
森海PX100,森海的经典产品之一, 有两个配色黑色和白色, 第一个按照折叠设计的便携式耳机, 在那个流行MP3的年代, 第一个提供眼镜盒包装的产品。 调音是准流行音乐调音,低音相对肥,中高频一般,听听流行音乐可以,优点是便携性和造型都不错。黑/白色没有声音差距。
我到现在还在用这个耳机, 太方便, 即便桌子上面摆了很多耳机, 但平常打开电脑没事了, 还是这个耳机最方便。
后面PX100停产以后, 森海出过一个PX80和PX100 II (黑白)。 作为PX100的替代品,在调音上对PX100显得比较松散的低频收紧了一些,同时略微增加了一点中频,整体上听起来比PX100, 有明显的提高,虽然价格也高了不少,只是没了原来那个漂亮的“眼镜盒”……
PX100的线很容易断, 我插头断了一次,换了一次, 换了25元。 耳机边上的线也被小家伙咬断了, 现在又拿去修了一次。 修过以后素质还是有明显下降, 因为线的原因。 没办法以前买的, 满满的情怀, 就是爱念旧这些小玩意。
PX200(停产)
森海PX200依然是黑白配色, 我这个买的白色,森海的经典产品。 相对PX100改进了不少, 调音偏向古典,声场中等,高频响应不错,低频是准古典低频,下沉还行, 但也一般, 反而我觉得PX100低音好点, 可能我就是被轰头弄习惯了。 佩戴感很舒适, 相对PX100升级了不少, 比如从海绵耳罩升级为皮质耳罩。 便携性依然很棒。
森海HiFi
HD25 / HD25 Light
一款上市可能有32年的产品, 而且在国内各种HiFi设备评选表中,电商销售的产品列表中, 它甚至都不配拥有姓名, 大多数非专业用户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产品。
那么, 这个很少见的产品, 为什么要作为第一个Hifi就来说说它呢?
因为它已经存在了32年了。 不是因为它老, 恰恰是存在即合理, 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被后辈的选手所击败, 也说明这款耳机设计和自身素质的强悍。
HD25监听级耳机
HD25的特点,体积小, 重量轻, 黑色工程塑料外观, 直男审美, 甚至说没有任何形式的审美和装饰, 反之带来的是坚固耐用, 这耳机就是丢到耳机堆里面绝对找不出来的那种。 但分裂头梁, 有给了它一哥非常独特的外形辨识度。
这款耳机夜市早期模块化设计的代表作, 双边可换线设计, 方便改动升级。
可旋转的发声单元, 高密度调音。 森海家最擅长的低频, 高频率, 有速度感, 有冲击力。 增加前端的驱动还可以增加低频, 总的来说低频质量很高。
70Ω的阻抗设计, 对前端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这样的灵敏度对于现在大多数手机来说都能够推的响。 iPhone加转接线音量到80%, 效果就很不错了。 如果有功率更富裕的前端, 那么对于低频的改善会更加明显。 平衡输出还可以增加耳机空间感上面的表现。 所以HD25的潜力很大。
说了这么多, 来说说HD25的音质。 HD25最早设计是定位在专业的监听级设备, 均衡的定位。 本身采用的是30mm的单元, 声音清爽干脆, 细节丰富的声底。 HD25是比较全面的能力, 古典, 影视, 流行表现都不错, 特别适合摇滚, 打击, 快节奏音乐, 可以带来猛烈的冲击力。
HD25 最大的问题是佩戴, 夹头, 戴久了耳朵痛, 但一般使用这个耳机的人群, 都是拿来作为赚钱的工具, 于是夹头和佩戴感的问题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了。
介绍一下HD25的版本。 历史上面有N多个版本的HD25, 现在市场上面发售的有三个版本, 分别是HD25 Light, HD25, 和HD25Plus。 其中Light版本对于线材, 和耳机构成有适当的减配。 HD25和Plus耳机是一样的, Plus多了一些附件, 更加适合DJ的使用。
HD25是1220, 这个价位这个类型便携封闭耳罩耳机中, 不能错过的耳机。
HD25 Light可以做到819. 图便宜买HD25 Light。 而且HD25 Light的提升潜力很大, 通过换线, 和耳放可以带来非常大的提升。
HD25 Light是单头梁设计, 佩戴感相比HD25来说要舒适很多, 也适合便携。 但发声单元相比HD25做了减配, 后面我看到过大神有对线材有一定的更改, 换来了不错的体验, 搭配耳放还可以提高中频平衡, 高频的稳定性, 增加声音密度。 潜力非常大的一款耳机
HD600
最低价格大概在1600左右。
HD600是全尺寸开放式耳机, 这款耳机也是参考级声音的三叉戟之一。参考级,顾名思义,就是说它可以被当做一个标准的声音基准。 还有两款是拜亚的DT880 Pro, 和AKG的 K701。 上一篇简单介绍了拜亚的T1, T1就是DT880系列后续的旗舰产品, 继续了拜亚家的风格。 本篇也会继续介绍一下拜亚的其它HiFi产品。 同样本篇也会介绍一下K7XX系列的产品。 那么这里开始说说我最喜欢的HD600这款耳机了。
这款耳机是影响我最深远的一款耳机, 单独拿出来说, 我估计可以单独说好几篇。 这也是一款古董耳机了, 它是一款上市二十多年的产品, 也是二十年前的旗舰。
这款耳机现在还在售, 售价是2000元左右, 和现在的国货之光, 或者一些流行耳机来比较, 好像看起来价格并不高, 但是把目光放到20年前, HD600 发售时候定价就是 2000元 人民币, 相当于当时一线城市好地段一个平米的价格, 也相当于当时普通市民至少大半个月左右的收入, 这样的定价是符合它旗舰身份的。
这一款旗舰级别HiFi耳机, 这耳机是大阻抗必须需要耳放来推。
而且还说说, 这个价位设置也是非常的讨巧, 90年代很多家庭都喜欢自行购买一套Hifi设备或者说是卡拉ok设备, 而这样的耳机也仅仅是一套家庭HIFI系统的 10-20%左右的花费。 而且当时也不用耳放这些设备, 耳机直接放到当时的CD机, 功放接口中, 不做进一步多余的投资, 也能实现非常不错的效果。
HD600 凭着平衡这一特性征服了大多数烧友,这些烧友在随后的 20 年也一直把持着国内的耳机圈。 实际上这就是先驱的优势。 先人一步, 那么回 就是持久的,长期的市场控制力,令竞争对手无法仿效。
HD600的单元素质, 放在现在3千元价位以内的开放式头戴耳机里面, 依然是佼佼者的位置。 HD600是一个完全称得上参考级的产品。 它的还原度、真实度、自然度,在整个耳机界(无论价位)各方面都是如此的刚刚好,它回放出的音色与取向跟现场几乎没有差异。
HD600的阻抗是300欧,HD600前端也是比较好搭配的,虽然是300欧高阻但对前端的输出阻抗非常宽容。 但是如果要发挥实力, 建议还是按照达到这个功率的系统推, 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素质。 我这边说达到这个功率的意思是, 能够达到推满这个HD600的能力的系统即可, 无需再往上了。 这样的系统目前价格大概也是2千元左右, 那么整个一套下来是4千出头左右的预算。 但如果能够推满HD600, 这款耳机在这样系统下面的声音, 会远远超过大多数同价位产品。 HD600不建议随身携带, 还是安分的在家里, 坐着安静的享受。
现在市场上面, 大多数耳机都是比较注重, 易推性, 最求声音的细节。 上面说到了能够推满的情况, 再说说细节。 HD600的清晰度并不差,但给人感觉可能会有混响, (这里说的混响也是相比较而言, 对比对象也是极具特色的产品, 不是普通产品的那种糊) 也是很多人诟病的地方, 和现在新型的耳机相比, HD600给人的感觉会比较糊, 不是那么棱角分明, 特别是和拜亚同级别还有AKG同级别相比。 拜亚齿音, AKG女毒, 这样都是中频异常清晰, 和高频细节的表现。 但HD600能够带来的是俗话说的大编制, 一种气势感, 磅礴感, 厅堂感。 再说回来, 都是一些个人个体的认知差异。
还有一个说法是, 随着听的耳机越多, 越会发现自己喜好哪一种耳机, 所以这里说的最终都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总体来说,用两个词形容HD600就是——准确 & 自然。HD600唯一的目的就是, 还原真实的录音。
HD600的平衡感也带给其它产品一个衡量的标杆, 比如, DT990 Pro解析力强于HD600那么可能会说, 这个就是解析力极高的耳机。 K701耳机人声听起来比HD600亮,那就可以说它是人声高频溢出的耳机。
这里还插嘴说下耳放, 上一篇里面遗留了一个问题, 就是什么耳放搭配HD600系列大耳会比较好, 结果近千条留言里面, 大家都慷慨激昂的说了一堆耳机, 好像忘记了这个小问题。 那我就我自己知道的说说耳放, 也欢迎对我的这个可能是不成熟的想法批评指正。 也能够给大家一个好的耳放的建议。 关于具体耳放的文章, 我后续有空了再发。
耳放搭配我个人建议, HD600系列大耳搭配稍暖的纯甲类耳放。
纯甲类功放,则是一种比甲类功放更讲究的功放。它与甲类功放的区别就在于,在甲类的基础上加了正反馈控制,目的是使功放始终保持在峰值状态运作,这样声音的效果更好,但效率也就更低。 举个栗子
甲类功放
甲类功放采用全平衡传输以及放大方式, 差分输入到差分输出。 动态大, 驱动强, 谐波失真小, 低噪音, 瞬间响应好, 线性度高。 可以给到耳机一个完美的驱动, 到达最佳状态。
或者胆机也可以, 低频推力足, 音色还原丰富, 同样失真少, 音乐背景纯净, 噪音低, 无音染。 下面产品只是举栗子, 我这里不带货, 选择自行判断。
HD650
最低价格大概在1900左右。
HD650在上一篇当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现在HD650仅仅2800不到的价格。
和上面的的HD600相比, HD650是HD600的后续进化产品。 产品表现力方面, HD650的低频增强,高频非常不错, 人声会有想哭的感觉,低频整体HD650更暖糊一点。
HD650基本就是HD600微调版, 中频多, 低频厚一点点, 高频暗一点点(这里和前前端的关系非常大)。声场动态小了一点,信息量密度大了一点,结象层次感强了点,质感也更顺滑细腻了。但是低端设备推差距就比较大,HD650会因为中低频散加高频延伸出不来显得比HD600厚暗不少,而且更软一些。
HD650值得前端投入的, 不是说1w以上的前端是HD650的入门。
下面这个图片其实不算一个很好的搭配建议, HD650并不适合移动, 3m的线材不方便, 也太长了。 Sony Pha-1a移动的前端输出, 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能, 所以下面是个比较失败的例子。
Sony Pha-1a是典型的索尼调音风格,偏暖的流行风格。多单元动铁动圈耳塞, Sony Pha-1a推力是没有问题的, 相比手机直推会好很多, 声音解析之余还有点温暖,齿音控制的很好。Sony Pha-1a有高增益模式,开启以后, 明显会感觉到底噪大。 大概可以有七个小时续航。 Sony Pha-1a推HD650这样的耳机, 不是说推不动, 但使用下来感觉不能够发挥出耳机实力, 还容易给人误解以为耳机就这样的水平, 所以这个搭配并不适合。
HD600和HD650不是孰强孰弱, 还是看自己喜好和偏爱, 还有看现在手上有什么样的前端设备和线材。
HD660S
最低价格大概在2300-2500左右。
HD660S是为了年轻人, 做出了一些调音修改后的产品, 保留了6系的风格, 更适合现代音乐的风格。 但很多人也说它丢失了森海味, 没有了哪种古典, 大声场的气质, 但之前低频的糊, 动态问题依然存在。
HD660S新耳机刚刚拿出来的时候, 声音没令人精艳,中规中矩,需要长时间煲机以后会好。 很多人都在HD660S和HD650中对比,最终的决定可能是一句买新不买旧,但实际其实还是需要根据现在有的一些设备来决定, 在这个层次的耳机, 差别并没有价格的差别那么大。
而且HD660S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把阻抗从300欧, 降低到了150欧, 这样耳机整体会更好推动, 对于前端的要求也下放了。 也可以说是更加去追寻现在流行的趋势, 毕竟很少的人会带很多设备移动了。 而这样的大耳天生就不适合移动。
同样也支持2pin大小针样式的线材, 支持换线。 整体框架依然是塑料件, 但没有使用HD600和HD650那样的金属漆来制造一个金属感, 这次仅仅是使用的一个哑光漆。
HD660S的发声单元, 支架尺寸, 外形设计和前面一个系列的HD600和HD650依然保持了一致的家族设计感, 包裹的扬声器的空间角度也基本一致, 只是在开放式的外面耳罩做了一些变化。
HD660S耳机比较轻巧,天鹅绒材质和宽大的耳罩设计戴着不夹头, 佩戴感和HD600和HD650基本保持一致。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设备, 也不玩线材, 只是想通过森海来接触HiFi, 而且你只有2千左右预算, 那么我的推荐是这样的性价比路线。
HD600 > HD650 > HD660s
如果你有不错的前端, 和不错的线材, 那么购买 HD600 > HD660s > HD650
HD800S
如果你的购买目标是冲着HD650或者HD660S的话, 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去试听HD800或者HD800S这样的耳机。 如果是有实体店可以体验的话,而且体验机上面是带耳放, 甚至是下面要介绍的HDVD800这样的西装套的话, 那么我也建议你, 拿起来感受一下重量就好了, 不要去试听。 如果没有打算大概2w左右的预算, 含线材, 只是去看看的话, 我也建议你不要去试听。
这个耳机极易种草。 本来厂商的产品设计就是定位不同, 耳机和耳机之间是有差别的, 何况价格差别到了3倍以上, 搭上耳放可能会上到4倍。
HD800系列是重新设计的外壳, 使其非常的坚韧, 同时保持了非常轻巧的构架。 佩戴感方面, 符合旗舰耳机的定位, 贴合耳朵, 适当的压力, 很舒服。
HD800S是对声场的偏执,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HD800S 单元素质相比之前的HD600系列大幅提升,解析力瞬态透明度都不是一个级别,声场大了三圈。
HD800S突出的优势是高频、解析和声场,高频清晰, 加上极其强大的解析力, 巨大的空间感临场感, 这三点足以秒杀一众大耳。 HD800S能够把每个乐器分离开, 制造出很大的空间感, 就像在音乐厅的感觉一样。 相比HD600系列的糊, 和各种溢出的低频来说。 HD800S的低频量就小很多了。
HD800S没有明显的短板,各项素质都很出色。HD800S是综合素质非常高的耳机。
不要拿HD800S系列和HD600系列去比较, 年代不同, 技术不同, 价格不同, 差异非常明显。 但有些人还是会喜欢HD600系列的调音。HD800系列已经是非常接近静电耳机素质的动圈耳机了, 夜市动圈耳机制造的巅峰。 HD800S对于我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产品了, 当然实际当作还有更高端的产品, 但我已经没有接触过了。 再往上的代价可能是钞票成倍的投入换来百分之十几的改进。
另外要说的是, HD800S推好的代价比HD650高很多,同样上限也高很多,如果你尚未听过很多器材、拥有自己选择器材能力,预算在2w左右, 我会推荐HD800S作为主力耳机, 通常最简单的耳放选择就是森海家的西装套, 搭配耳放HDVD800。
森海HiFi耳塞
IE80S
IE80S的产品定位适用音乐类型人声, 流行, 摇滚, 这样的定位就赋予了这款产品有最大的接受度, 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听古典。 IE80S音乐层次感很强,细节很丰富,调音很耐听,佩戴也很舒适,做工更没得说了,非常精致,如果是盲狙, 不知道怎么选择HiFi的耳塞, 那么第一个塞子可以选择这个, 价格不高, 门槛低, 易推不做作, 杂食产品。
耳机的煲机时间为200-300个小时, 如果不是每天都煲机, 断断续续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煲机是一种快速使器材老化稳定的措施, 普通的耳机不一定需要煲机。 降噪耳机一定不需要煲机, 煲机的方式比较容易伤害降噪的元器件。 一些HiFi高灵敏度的耳机需要煲机, 煲机现在都有专门的煲机碟了, 通过使用煲机碟反复循环播放, 也可以使用白噪声或者粉红噪声循环播放。 每天一般6-8个小时, 总计100-500小时不等视机器而定, 煲机音量一般为70%。 煲机不当会产生故障, 爆音, 左右耳偏音等问题。
ID80S耳塞的听感特点, 高频细腻, 空气感强, 中频给与的信息丰富, jie’xiang’li, 低频量很足, 速度快。
ID80S支持可换线设计, 方便的拔插即可换线, 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时长和寿命。
ID80S采用手段频率响应调谐功能, 低频可以通过自带的调节杆, 来调节低频的多少, 分低中高三档。 适合大空间的次低频中进行调整, 这样在喧嚣的环境里面, 这种频率不会被覆盖。
阻抗16欧, 相比大耳来说容易推动, 对于前端需求没有那么高。
入耳式设计, 可以物理抑制26dB的噪声, 有助于隔离北京噪声, 在喧嚣的环境里面提高音乐细节。
还提供一个耳挂, 这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佩戴方式。
IE80S BT
IE80S BT是森海最近的无线Hifi产品。
推这个耳机的目的就是,无线是趋势, 即便是HiFi耳机, 也能够通过改装获得无线的功能。 这款耳机可能是HiFi涉足无线的早期产品, 未来会看到更多的无线HiFi产品。
IE80S BT完美保留了IE80S的发声单元, 通过蓝牙模块来驱动, 蓝牙模块还提供了麦克风的功能, 这样也能够实现通话功能, 蓝牙模块提供了六个小时的续航功能。 这样对于前端的需求就越来越小了, 那么价格合适的话, iPhone也可以做HiFi设备。
IE80S BT同样提供了可拆卸线材设计。 如果对于线材和前段有需求, 那么拆卸掉蓝牙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当然有些朋友可能也会用IE80S的耳机, 自行配一个蓝牙适配也可以实现类是的功能。
IE80S BT采用的是10mm动圈单元, 蓝牙采用的是DAC数字模拟器, 同样支持可调节的低频。
IE800S
终于到了森海的入耳式旗舰耳机, IE800S。
IE800S广告语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那么从心出发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 IE800S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心的声音。
不要对包装有任何幻想, 不要觉得多花了三千块, 就可以从森海拿到一个很有档次的产品。 举个例子, 同价位级别的森海IE800S比起榭兰图的包装还是简单不知道哪里去了。
而且森海包装从来不封口, 好多朋友拿到第一时间因为这个不封口的事情而有些心理过不去。
这里说下, 这不过这是森海塞尔一惯的风格,简洁明了。也可以说第一眼, 会觉得, 就这。。。这个耳机外观看起来实在太普通了, 真的和50块买的入耳式耳机, 外观看不出来区别。 和别人说这是3千块的耳机, 估计都会说我有病。
IE800S使用的是全新开发的双腔体吸音系统, 双腔体是取得了高中低三频的物流平衡。 因为这种设计, 获得了对于声音的细节的一种极致还原, 以至于发声的瑕疵都可以清晰可辨。
7mm的动圈设计, 再次打破了, 动圈的极致轻薄和体验的极限。 IE800S比IE80S要小3mm的动圈直径, 小换来了便携性, 但并没有损失对于声音的表现力, 从定位上面也可以看出, IE800S比IE80S要高一个档次。 那是因为IE800S这个动圈设计加入了超宽频XWB换能系统, 这套系统让IE800S在高声压的工作环境下, 依然可以呈现出不失真的声音。 耳机仅重8克,非常轻巧, 阻抗16欧, 响应频率极其宽广5Hz-46500Hz。
外观做工很好,耳机腔体很小,轻便,黑色磨砂陶瓷外壳,低调而有质感,德国制造。 确保了耳机的经久耐用, 给与用户更长寿命的高保真声音体验。 大牌耳机厂商,耳机本身的做工还是值得信赖。
分离的耳塞线选择, 耳塞和插头可以分离, 但耳塞和耳机不能分开, 还是有断线风险。
耳机使用双金属滤网, 一个在耳垫内一个在发声腔体内, 有效防尘, 方便清洁, 不会因为实用时间长而导致声音和音质有变化。
人体工学的耳道垫圈, 有硅胶树脂和comply两种材质可以选择, 三个不同尺寸选择, 佩戴很舒适。
音质点评
我没有煲机直接拿来和用了一年半的IE80s比较,同用3.5MM。相比ie80确实有不小的改变,开声就比80好,800中音确实提升很大,尤其是人声表现明显,高频的乐器声音变得清晰多了比80更响亮。舒缓的流行音乐,有更清晰的音质。在动感的流行音乐下,低频量感个人觉得刚刚好, 解析也比80要好,可以明显的听到音乐被解析的非常有层次,煲机后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以上纯属个人感觉, 而且主要是花出去的钱在作祟, 和影响我的主观判断。总的来说: 高频明亮不尖锐,解析力非常高,中频饱满,低音质量很好,量足有弹性。
开箱后最初是直接用手机加小尾巴听, 应该不算推的很好的状态, 总体感觉杂食性比榭兰图要好。 当然这是个人喜好,说到底还是要看各人的听音需求,不多评论。说到底,这声音和价格比较合,最终看入手价格。耳塞方面可以和谢兰图一样, 作为退烧塞。
森海普通流行
MX370
目前MX系列我推荐下面这款MX370了, 保持了森海一贯的重低音, 轰头, 但出门出街还是不错的搭档, 这个价位和音质相比, 性价比是很不错的产品。
HD 100
前面介绍的PX系列的耳机, 现在我在商品列表里面已经找不到了。 随着无线产品的普及, 对于这种便携式有线的耳机产品需求越来越少, 导致现在市场上面有线的便携式头戴耳机产品越来越少。 虽然无线产品很多, 但有线和无线的音质差别是极其的大, 而且相同价位的有线和无线产品, 有线性价比要高很多。
这边介绍的森海塞尔 HD 100耳机头戴式耳罩式是HD系列的入门级产品。
这款耳机轻盈小巧, 黑色美观, 具备折叠收纳功能, 便携度不错。而且森海塞尔就确保了声音的品质, 和耳机质量, 适合通勤、出街和人多的户外场合, 还可以有效的隔离一定程度的环境噪声。 不是耳罩设计, 是贴耳设计, 所以音量调到最大会漏音。
买了这款耳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