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勤俭节约爱厂如家到精细管理技术革新–吉化“麻袋毛精神”的与时俱进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一五”期间我国在吉林市以“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依托,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工业化生产的创业时期。吉化仓库保管员于德泉修复 废阀门,回收废金属和可利用物品,分类放入“于老仓库”;七十年代,吉化染料厂麻袋库工人李云山带领同事用几年时间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

“麻袋毛精神”由此诞生。在当时,节约一钉一木、一砖一瓦成为时尚,也成为助推工厂建设的精神动力。

而面对现代工业,“麻袋毛精神”也不再局限于爱厂如家的勤俭节约,扩展为现代企业工人为优化企业生产贡献智慧。刘玉设计的送水泵改造方案每小时可节约电能26千瓦,全年节电16.85万元。

在吉化,“麻袋毛精神”是一种历史精神,是一种企业文化;而今,这种精神文化也成为现代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

郭林是吉化动力二厂原料车间班长。原料车间主要负责原煤的卸车、储藏和运输。每天,郭林和他的同事要从数百节火车皮上卸煤:机械卸煤之后,用铁锹铲,然后再用扫帚扫;冬天车厢底部冻住的煤冰,也要一点一点“抠下来”。“卸车过程中容易留死角。煤都是花钱买来的,积少成多,一算账也非常可观。”郭林说。

煤、水、电、汽是化工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石化公司动力二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李志民说:“我们在管理上奉行‘克煤必省,度电必争’原则,详细制定了五个方面的措施,降损耗、控费用。虽然每克煤不到一分钱,每度电五毛九分钱,但是不到三年时间,公司节省了接近3亿元。”

吉化正力争把管理精细到“麻袋毛”:以小时为单位跟踪产品价格;把员工工作的操作细节规范到具体步骤;厂区不同用途的井盖以蓝色、绿色、红色区分,便于紧急情况处置……

在很多吉化人看来,“麻袋毛精神”更是节约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生活的新风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5年 9月 1日
下一篇 2015年 9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