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飞机“下饺子”,离不了这颗小铆钉

不论快速发展的先进战机,还是试飞成功的大飞机C919、ARJ21,都离不开一项核心技术——“中国造”航空铆钉。

小小铆钉,个头不大。在动辄数亿、数十亿价值的航空器零部件价值体系中,它的占比也不大,甚至只有“百万元”级别,但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徐长水用“小物大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来形容其独特价值,“它就像穿衣线,连接起飞机几十万、上百万个大大小小的部件。”

推开徐长水办公室的后门,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各式各样的先进设备与“国际先进”保持着同步,它们与少而精的专家型工人搭配,是高精度设备和有经验技术工人的结合,确保着铆钉的产品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而这两点,恰恰是一颗铆钉的竞争力所在。

“制造一颗铆钉,生产工艺最关键。它们的外部尺寸不能有丝毫差池,内部质量更需要100%可靠。”在徐长水眼中,一架飞机有上百万个铆钉,我们生产的第一颗铆钉必须跟第一百万颗是一样的,这一点很难,但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做好一颗航空铆钉,要经过几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冷、热镦,一个是清洗,热处理,表面处理。比如说,冷镦是利用金属的塑性,采用冷态力学进行施压或冷拔,达到金属固态变形的目的。就表面而言,冷镦产品看上去比热镦产品漂亮,光洁度好,在使用方面热镦螺母一般硬度要高于冷镦产品,强度要高点,对于要求高的用户,材料上有很大区别。但设备固然先进,并不能确保每颗铆钉的一致性,这里面技术工人的经验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徐长水举例说,材料在模具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整个冷钝环节需要保证产品的尺寸和精度,“用什么样的尺寸要求,去设计什么样精度的模具,然后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这三者的互动关系,都要靠人去把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1月 25日
下一篇 2018年 2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