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走街串巷免费修物品 曾帮一户人家连修8天

金山山阳镇松卫街,一栋寻常的二层民宅,一楼门口挂着示范睦邻点的牌子,这里便是赵琪的家。

进门靠窗摆着一张工作台,借着台灯的微光,赵琪正埋头工作。头戴鸭舌帽,围裙、袖套、工作服,80岁的赵琪仍如同工厂里的技工一般,熟练地操作着工具,一只小巧的木质锅铲柄在他手中已初步成型。

“每天修修弄弄,到吃晚饭就休息,要是碰到人家急要,吃好晚饭继续做。”小小一个锅铲柄,赵琪没有一丝马虎。靠墙的架子上分门别类摆着扳手、锯子、木刨等工具,一台1960年代的手摇式钻孔机最是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是工作的好帮手。各类配件琳琅满目,单是螺丝钉就有80多种,“一个螺丝、一个垫圈,如果买不对,就要耽误修理,我就自己备着,上一趟到市区去一次买了100个垫圈。”

赵琪做这些事情都是无偿的,不仅分文不取,还时常往里贴钱。这几年,赵琪经常背着工具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松卫街、卫东村附近,也去邻近石化街道的几个新村小区。凭着巧手巧思,为居民或企业解决维修难题。

赵琪是松江人,上世纪60年代,进入当地的一家工厂工作。他一直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退休后,闲不住就当起了志愿者:帮着社区邻里维修物件。

2012年,赵琪向金世纪居委会提出自己有一技之长,“不分本地还是外来居民,只要会修的都可以帮居民修。”很快,赵琪就成了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俨然成了一名专职“物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户居民找他帮忙,前后修了12件东西,从早忙到晚,足足做了有8天。

更换伞柄、自制铰链、给水龙头加装防盗锁罩、更换损坏的房门……赵琪在小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为居民维修的物件,松卫老街上,他留下的印迹也随处可见,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他的足迹。

2014年,金世纪居民区要建立“老伙伴”睦邻点,居委会询问赵琪能否将睦邻点设在他家中。老赵一口答应下来,并迅速腾出一楼两间屋子无偿供居委使用,他和爱人嵇静芳也成了睦邻点的老伙伴志愿者。这个设在居民家中的睦邻点曾被评为“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示范睦邻点”。

令人敬佩的是,2018年11月28日,赵琪、嵇静芳夫妇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在身后仍要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月 5日
下一篇 2021年 1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