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在温度、压力和速度的作用下,从凝固的钢坯变成人们所需要的钢材的生产过程,是为塑(性)变(形)。
共和国的第一个钢都在荒坡上拔地而起,演绎工匠与智慧、光荣与辉煌,成为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的历史,是为流变。
钢铁的塑变,是按照金属塑变理论,以小数点后两位甚至后四位数的精度设定参数,具有确定性的受控过程。武钢的流变不纯粹是物的变化,更多的是关乎人文的变幻,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变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于是,这种流变留给人们太多评说、感慨和想象的空间。
今天,是武钢建成投产60周年纪念日,翻阅一些老照片,如读钢铁交响的曲谱,感受钢铁雄浑的律动。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接见现场工人,观看高炉首炉出铁。这座只用了15个月零8天即建成的一号高炉投产,标志着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的诞生。
1974年9月,总投资40.52亿元,包括武钢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和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的一米七轧机工程破土动工,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打破坚冰,首开先河。1978年9~12月一米七工程相继成功完成各主体厂载负荷试车,奏响了中国钢铁工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序曲。如果说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武钢便是捷足先登的开放尖兵。
武钢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技术,推进现代化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厚积薄发,堪称典范。那些年,上下一心,干群协力,学用结合,争气争光争一流,是毛泽东思想在最基层的生动体现。跨入新世纪之际,武钢实现了第二次腾飞。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综合技术开发能力在冶金系统名列第一,部分主要技术装备跃居国际一流水平。而职工最真切的感受是“钢都花园”万套住宅的乔迁之喜,那叫数万人的豪迈跨世纪。
厚积薄发,换来的是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和资本技术的积累,经年累月,沉淀发酵,武钢终于演绎出量变到质变的辉煌。2008年底,武钢青山本部已形成1800万吨钢生产能力(尚未产能过剩),成为钢铁精品名牌的生产基地。一首彰显武钢辉煌的合唱歌曲——《武钢颂》发表了。尽管“蓝图铺向壮丽的海港”被诟病为“铺向衰败的深渊”,尽管其中的歌词“啊,武钢,中国武钢”被改为“啊,钢铁,中国脊梁”,尽管歌曲后来改名为《钢铁颂》,但仍是武钢人既往时代的强音。
合唱《武钢颂》
武钢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是中国钢铁工业开拓奋进的缩影。武钢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从严求实、改革创新”的精气神,便是钢铁交响的主旋律。
大跃进的年代,高耸的烟囱及其滚滚浓烟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蓝天白云、绿茵环抱才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场面。改变的是人们在感受生态日趋恶化的过程中领悟,不变的是伟人始终屹立,明示关乎信仰和主义的方向指引,令人高山仰止。
时代一直在变,技术不停更新。从贴近轧机,用五官感知,靠经验手动的控制,到各类传感器的精准反馈,靠计算机模型的控制。改变的是作业条件、操作方式和产品精度,不变的是激励武钢人智慧与技能日日精进的匠心。
从火车、轮渡、自行车、辫子电车,到新能源大巴,改变的是武钢人的出行方式和路径的延伸,不变的是匆匆往返于小家与大家之间风雨兼程的心境。
从露天、简易大棚,到窗明净几、四季恒温的食堂。改变的不止是苦尽甘来的味觉,不变的是习惯了大锅饭的知足就好。
从创业时的工棚、平房、红砖小楼房到如今配套完善、规模宜居、以“钢”冠名的“新村”和“花园”。改变的是职工们从无房到有房、从平房到楼房渐次进阶的真切,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知冷暖的普惠。
从创业、发展时期十万大军汇战到深化改革时期的数万人转型谋出路。改变的不止是人员素质与数量的加减法,不变的是武钢人敞亮包容、勤劳担当的品格。
钢铁无处不在,它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选择还是被选择,武钢人都离不开钢铁的轨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描写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励志小说,而真实的钢铁炼就成材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炼钢和热轧。
在炼钢过程中,我们看到最灿烂的钢花飞溅景象,是氧枪向转炉中吹氧,将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硫等元素快速氧化的强烈反应。当温度达到1600摄氏度左右,钢水呈白色,即将倒出的时候,加入适量合金(硅、铬、锰、钛),就得到了不同种类的合金钢。然后,通过铸机将合格的钢水凝固成钢坯。
热轧是对炼钢铸就的钢坯进行加热,在结晶温度以上对其进行粗轧、精轧,然后卷取成材,呈现的是火红的钢坯不断延伸变薄,终成钢卷的过程。
火红热烈的生产线及其成色十足的产品向世人诉说,百炼成钢是这样成材的。
情怀,其实是存乎于内心的期望与动机,是随时间渐变和积累的归属感。
下面是两张武钢人的素描:
第一代武钢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其中尤以东北人居多,这是一批从旧社会过来、为武钢的创业和发展腾挪迁徙、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前辈,无不朴素感恩,勤劳善良。背景是冶炼片的灰尘与浓烟,再苦再累,也掩不住其当家作主、劳动光荣的微笑。
第二代武钢人,是生于高炉开工投产时期、入职于一米七工程动工投产的群体,他们在“红卫兵”、“知青”到新工人的身份转换中耗费了宝贵的十年,1977年恢复高考又大多被 4.9%的录取率过滤掉,无缘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了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他们只能通过系统教育、电大、工大等成人继续教育的途径,弥补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工作成果相得益彰,在年富力强时践行并见证了武钢的辉煌,这是他们用拚搏换来的运气。这幅素描的背景是轧钢片没有烟尘的天空和劳动成果——1700 热轧投产试轧成功的第一个钢卷。除了微笑,还有期待和远方。
回望的心情是复杂的,退休的武钢人可以不再燃情与操劳,但愿那个时代的精气神还能传承延续……
“青山绿水红钢城”是对武钢与青山区重合共生的生动写照。六十年来,武钢方正的品格和铿锵的作为,勾勒出青山区条块分明的街区以及文教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武钢和青山的发展,无不展现国企维稳担当的谋略和高效的执行力。
流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意味着变幻不定的更迭,意味着与时俱进。
青山长江大桥合龙在即,武钢已然圈入武汉市主城区。钢铁巨人或低调谢幕,或寻求嬗变。
2018年9月又有8%的武钢人被减法另谋出路,逼仄处境下,数字游戏也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
当下住宅商铺几何数倍增,配套文教卫公共服务设施却算数减少,幼儿园“一位难求”、学校“划片难”的现象愈演愈甚。
红钢城红房子老区以及南干渠以北的四个街坊,被“旧城改造”加杠杆拆得天翻地覆,搬迁与新建停滞,催生了大量武钢新一代“房奴”和居无定所的老一代。
青山绿水红钢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场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参照坐标,总是撩人情怀,发人思考……
2017年1月23日,武钢股份以每股3.71元收盘,结束了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14日终止上市,股票代码为600005的武钢股份被历史封存。
2017年12月29日,武钢1号门的“武钢”二字被拆除运走。
2018年8月19日,位于友谊大道的武钢集团大楼顶部的“武钢”二字,在太阳雨中被拆除。
带有地标或名称的印记被一个一个抹去。武钢办公大楼顶上的两个字格外醒目,在拆除的这一天,引起不少路人围观,不知是吉事还是悲意,视线真的模糊了。
如此解读流变,其实是内心的一丝期许。
不想说再见,武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