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梁
通病现象
过梁搁置长度小于250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7.2.4: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50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中南标建筑图集:过梁支承长度:伸入有承重墙体的门窗洞口边300mm。
原因分析
交底不清,检查不到位。
防治措施
1. 集中浇制过梁时,下部须在平整的硬地坪上或铺设夹板,采用平板(或小型手提式)振动机振实;
2. 过梁选用长度应为洞口宽加500,过梁两边应各搁入墙内250;厚度不小于洞口净宽的1/10,大于1200的门洞过梁应配置箍筋,具体规格按《12ZG313》选用;
3. 过梁顶与结构底标高之差小于过梁高度时,宜与结构梁一起现浇,现浇过梁底标高宜应考虑地面装饰厚度;
4. 当门窗洞与柱、墙边距离小于300时,应在柱墙植过梁钢筋,过梁改为现浇,浇筑前应将柱、墙面打成槽齿状。
标准做法
2、门窗框预制块
通病现象
门窗框两侧未设置混凝土预制块或实心砖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门窗框固定中距500mm,边距200mm,如混凝土构件则改用射钉Φ3.7*42固定。
原因分析
交底不清,检查不到位。
防治措施
1. 门洞口用C20混凝土预制块,每边不少于3块,用水泥砂浆与砌体粘结。窗洞口用C20混凝土预制块每边不少于2块,垂直间距不大于500mm,用水泥砂浆与砌体粘结;
2. 建议在施工前提前与门窗施工单位就门窗固定实际位置进行确定,再按照确定的位置进行留设。
标准做法
3、组砌方式
通病现象
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通缝和“二层皮”,组砌形式不当,形成竖缝宽窄不均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6.2.6:砌体组砌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
原因分析
1. 搁底排砖不正确;
2. 由于混水墙,忽视组砌方式;
3. 没有按照皮数杆控制砌砖层数而造成砖墙错层。
防治措施
1. 控制好摆砖搁底,在保证砖砌灰缝8~10mm的前提下考虑到砖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
2. 对混水墙的砌筑,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意识教育,砌筑时要认真操作,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
3. 半头砖要求分散砌筑,一砖或半砖厚墙体严禁使用半头砖;
4. 确定标高,立好皮数杆。第一层砖的标高必须控制好,与砖层必须吻合,砌筑前将墙体按照层高画出排版图;
5. 砖墙横竖向的砂浆都必须饱满,每砌完一层砖,都要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
标准做法
4、灰缝控制
通病现象
砖缝砂浆不饱满(且未勾缝)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
砖砌体工程
1. 竖向灰缝不应出现瞎缝、透明缝和假缝;
2. 砌体灰缝砂浆应密实饱满,砖墙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原因分析
1. 砖层水平灰缝和易性差,砌筑时挤浆费劲,使底灰产生孔穴,砂浆层不饱满;
2. 铺灰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水分被底砖吸收,使砌上的砖层与砂浆失去粘结;
3. 用干砖上墙,使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标号。
防治措施
1. 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
2. 改进砌筑方法;并推广“三一砌筑法”;
3. 严禁用于干砖上墙;冬季施工时(白天在0℃以上)也应将砖面适当湿润后再砌筑;
4. 控制蒸压加气块的规格尺寸,援用干粉粘结剂作砌体粘合,并采用1MM厚镀锌铁板制成的L型专用角铁,用射钉及膨胀螺栓使填充墙与柱、墙顶梁、构造柱拉结,将灰缝控制在2-3mm。
标准做法(一)
砌筑完后采用勾缝小工具进行勾缝
标准做法(二)
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薄层砂浆砌筑法是指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粘结砂浆砌筑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施工方法,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为2mm~4mm。)进行砌筑的墙体,灰缝厚度控制在2mm~4mm范围内,采用专用砌筑粘接剂进行砌筑,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饱满度要求达到100%。
5、顶砖
通病现象
墙体顶部砌筑不符合要求,灰缝不密实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填充墙与承重主体结构间的空(缝)隙部位施工,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
原因分析
1. 砌体施工没有立皮数杆,灰缝不均匀;
2. 标高控制不到位。
防治措施
1. 施工前交底清楚,墙两端立皮数杆,严格控制标高;
2. 在墙体砌筑14天后,砖墙墙顶应用标准砖斜砌,逐块刮浆挤紧,砖的倾斜度控制在60°左右(即200高);
3. 当墙体长度≤2m应沿同一方向斜砌,两端放置预制三角混凝土块,当墙体长度>2m双向斜砌,中间放三角混凝土块;里外砂浆应填塞紧密,外墙外侧1/2厚斜砖待结构验收前镶砌;
4. 对于砌块墙:通过皮数杆控制填充墙顶部的高度,可留30mm空隙,内部用细石混凝土嵌实,外部用砂浆抹实;
5. 砌块墙的批数须严格按皮数杆,局部尺寸可通过下部的导墙调整,顶部可平砌不小于100厚薄砌块,最后30~50mm空隙用干硬性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塞。
标准做法(一)
斜顶砖应组砌密实,角度宜为45—60度,当墙体较长时应采用倒八字双向砌筑,中间部位采用成品三角块放置。
标准做法(二)
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砌筑的墙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下且内隔墙长度≤5m时,墙体顶部与梁板之间的空隙可用粘结材料或发泡剂填实。
通过墙面排版,控制墙体顶部缝隙高度在20mm以内,砌筑完成7天后,可进行墙顶缝封堵。
墙体顶缝采用发泡剂封堵的,发泡剂需饱满,两侧溢出缝隙。发泡剂固化后,将溢出部分切除,每侧凹入缝隙20mm,采用砂浆进行封堵,避免后续墙面抹灰层开裂。
因发泡剂易老化,外墙及厨卫间等多水房间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封堵,不应采用发泡剂。
6、砌体拉结筋
通病现象
只设置一排拉结筋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混凝土墙、柱、构造柱与隔墙之间均应用钢筋连结,沿高度每隔500设2Ф6,钢筋伸入填充墙长度不宜小于700,锚入混凝土墙、柱内200。
原因分析
1. 技术交底不清楚或没进行交底,不按图施工;
防治措施
1. 施工前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2. 施工时墙头要立皮数杆,严格控制灰缝厚度;
3. 每120mm墙厚放置1Ф6拉结钢筋(120mm墙厚应设置2Ф6拉结钢筋)墙厚大于240mm时配置3根直径6mm,间距应不超过500mm,末端设弯钩;
4. 伸入砌体墙体内拉结筋的端部弯钩采用向墙体外侧弯曲90度做法,钢筋弯钩伸出墙面5-10mm,便于检查拉结筋设置情况。
标准做法(一)
标准做法(二)
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砌筑的墙体,后砌墙与墙体拉结可采用L型铁片进行连接,L型铁片与砌筑墙、结构柱采用钢钉固定。与构造柱交界处,埋入构造柱内。
长边固定在加气块墙体上,短边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上。
7、窗台压顶
通病现象
窗台混凝土压顶未伸入窗墙体两侧,后期易形成倒八字裂缝
规范标准相关规定
湖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J 43/T 306):外墙门窗洞口的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墙窗台板应采用细石混凝土浇制,且内高外低。窗台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伸入两侧墙体的长度不应小于400mm。
原因分析
1. 交底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导致窗台压顶伸入墙体长度不够;
2. 砌体施工各班组间配合不合理,砌筑施工时,钢筋混凝土班组未及时施工,待砌筑施工完后无法再将窗台压顶伸入墙体。
防治措施
1. 在砌体施工前应对砌体队伍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做详细而全面的质量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防止因交底不到位、不清晰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2. 合理规划砌体各施工班组间的施工顺序,当砌筑施工至窗台标高时,钢筋混凝土班组及时插入施工。
标准做法
8、构造柱
通病现象
1. 外墙构造柱未一次性浇筑到顶,二次浇筑后未振捣密实;
2. 墙长度大于5m或墙端没有钢筋混凝土墙柱时,未在墙中间或墙端部加设构造柱;
3. 构造柱两边(三边)墙砌成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