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甲午战争,日本人拍摄的甲午战争照片流出,黄海战役

战争背景

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

侵略战争。“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 的侵略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2、列强方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美国态度-支持日本-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态度- 支持日本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法国和德国态度- 支持日本-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俄国态度-不干涉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

3、中国方面:

1)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2)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希望于各国 “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朝鲜方面: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中日共同出兵, 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进而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前 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从1881年16.6%到1892年上升为41%。

上升比例这么高,这么快跟当时日本明治天皇分不开,为了占领朝鲜打败清朝,明治天皇放出狠话说“我宁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建立起强大的海军。”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 伺机准备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明治天皇

反观当时的慈禧太后,哪管国家兴亡,60岁大寿非过不可。“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慈禧太后

战争起因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第一军司令部各将校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输船及护航舰“操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 中日战争”。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北洋大臣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1894年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第一军团在朝鲜仁川港的登陆的光景

混成旅团步兵第二十一联队在朝鲜龙山万

日本海军在黄海的军事行动

日本海军在黄海的军事行动

黄海海战中的中日双方舰队对比表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对比表

中日双方参战舰队实力对比:

中国北洋舰队参战舰只14艘(内含鱼雷艇 2艘),约3.5万吨。其主力是4艘铁甲舰,拥有 远东最大战舰7300吨的定远号(北洋舰队旗舰镇远号,以及铁甲舰靖远号、来远号。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只12艘,约4.1万吨。其主力有 4200吨的旗舰松岛号,4100吨的英国制造的新式战舰吉野号、以及严岛号等。从装备上看, 北洋舰队在重炮上超过日本舰队 ,但日本舰队占有航速、中小口径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势。从参战总兵力上看,日本舰队3530人,中国舰队 2089 人。

北洋水师舰艇

战列舰:

定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管带总兵刘步蟾)、

镇远(管带总兵林泰曾)

巡洋舰:

来远(管带副将邱宝仁)、经远(管带副将林永升)、致远(管带副将邓世昌)、

靖远(管带副将叶祖珪)、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广甲(管带都司吴敬荣)、

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勋)、扬威(管带参将林履中)、平远(管带都司李和)、

广丙(管带都司程璧光)

炮舰:

镇南、镇中

鱼雷艇:

福龙(管带蔡廷干)、左一、右二、右三

日军联合舰队舰艇

第一游击队 巡洋舰:

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

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舰长大佐野村贞)、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彦之丞)

本队 巡洋舰:

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

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

比睿(舰长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千代田(舰长大佐内田正敏)

旧式铁甲舰:

扶桑(舰长大佐新井有贯)

炮舰:

赤城 (舰长板元八郎太,海军少佐);

武装商船(代用巡洋舰):

西京丸(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定远”舰 管带(舰长)刘步蟾

刘步蟾(1852年一1895年2月10日或2月8日),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镇远舰

清军镇远号铁甲舰,德国造,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后被日本海军虏获。

“定远”舰

“镇远”舰

“定远舰”和“镇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 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 雷发射器3具;航速每小时为十四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致远舰 管带(舰长)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为邓世昌所写的挽联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致远”舰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致远”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战舰。

日军“吉野”舰

日军“吉野”舰是日本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有火炮34门,其中15公分速射炮4门,10.12公分 速射炮8门。该舰在黄海海战中,为日本常备舰队旗舰。

日军“赤城”舰

战斗过程

北洋舰队列队迎战示意图

中日舰队进入战斗前的队形

日舰列鱼贯队形;北洋舰队以人字形列阵相迎。人字形列队,有利于发挥各舰首炮的作用,但不利于侧旋炮威力的发挥。

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部分舰艇担任警戒,其余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

1894年9月17日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北洋水师舰队起航“巳时操”。

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因使用劣质煤而冒出大量黑煤烟的北洋水师。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1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以吉野号为首,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但北洋舰队初衷是排成紧凑的夹缝雁行阵,而实际则排成松散横阵,类似“人”字形。原因有三种猜测,一种是北洋海军各舰传令兵传递命令发生错误;一种是部分北洋海军将领怯战而缩于阵后;而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是,计划位于阵型两翼的战舰(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基本为航速缓慢的老舰,却需要航行最远距离达到两侧。在没来得及完成阵型部署的情况下,战斗已经打响。

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能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13时左右,第一游击队炮击北洋水师右翼超勇、扬威两舰。

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为北洋水师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左转,回救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

日军“赤城”舰遭受重创

日军“赤城”舰遭受重创,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图为该舰右舷后甲板被击中,留下多个弹孔。拍摄于1894年9月21日。

日军“赤城”舰遭受重创

日军军舰“赤城”,船尾第四炮枪口的损坏,拍摄于1894年9月21日。

日军“赤城”舰遭受重创

日军军舰“赤城”黄海海战,显示主桅和漏斗的损坏,拍摄于1894年9月21日

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有记载被济远撞沉于浅海)。

“西京丸”舰 战斗的实景,9月17日

“西京丸”舰 战斗的实景,9月17日

“西京丸”舰 战斗的实景,9月17日

“西京丸”舰冒险刺穿北洋舰队之景

“西京丸”舰冒险刺穿北洋舰队之景,9月17日,拍摄于1894年9月17日

西京丸”黄海海战后甲板破坏的实景

“西京丸”黄海海战后甲板破坏的实景,拍摄于1894年9月18日

北洋舰队超勇号沉没的实景

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号命中日舰松岛(法制的日本战舰松岛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

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号。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径直驶回旅顺(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之后丁汝昌先后派遣济远号、金龙号拖船前往牵引,均未成功,于是就地将其炸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击日本吉野

邓世昌坠海后,随从刘忠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邓世昌平时蓄一爱犬,游至身边,以口衔世昌臂,使之不沉。世昌挥之不去,并以口衔其发辫。邓世昌抱决与全舰将士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捺犬首于水,自己也沉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中,牺牲时年仅四十五岁。

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击中,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

日军“松岛”旗舰,拍摄于1894年9月17日

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信号。

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

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管带林永升)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

黄海激战图

黄海海战,双方各有损伤,日舰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日军军舰“赤城”

日军军舰“赤城”在黄海海战战斗结束后,灰溜溜的回长崎港的光景,拍摄于1894年9月21日。

“西京丸”舰船上的实景

黄海海战后 “西京丸”舰船上的实景,拍摄于1894年9月18日

战争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约8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

在沉没的舰只中,超勇、扬威均系老舰,吨位小,战斗力弱,其沉没对北洋舰队的实力影响不大。但致远、经远两艘巡洋舰的沉没,确是很大的损失,对北洋舰队的战斗力是很大的削弱。关于日本联合舰队所受的损失,有清人声称“据日人自称,极鲜极微。殊不知日舰归航之时,常尽作伪之能事,将被弹之孔,用涂色帆布加以隐藏,今外人无从见其受伤。”实际上,日舰受创十分严重。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吉野甲板舱面设备被炮火扫地以尽,仅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两舰皆受重伤,西京丸几乎被击沉。其余舰只受创颇重。北洋舰队受伤各舰,海战后不到一个月即告修复,而日本旗舰松岛,由于损伤过重,直到11月尚未修复。因此,不得不以八重山弥其缺;并改桥立为旗舰以代松岛。可见日本未沉各舰有不少已失去战斗力。双方损失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舰队主力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犹在,其余各舰经修整后仍可任战。舰队尚拥有与敌作战能力,并非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日本损失确较北洋舰队为轻,但舰队所受创伤也相当严重。

从战略意图看,此次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但海战的结果,日本并未达到目的。北洋舰队的任务主要是为运送陆军的船队护航。由于北洋舰队进行了五个多小时的奋勇抵抗,赢得了时间,援朝陆军得以乘间安全登陆,完成了护航任务。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实力尚在。而李鸿章为自存实力,故意夸大损失,借口“保船制敌”,禁止官兵出海作战,命令北洋海军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 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7月 1日
下一篇 2020年 7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