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首次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对那些在革命与生产建设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优秀分子进行表彰。此后,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
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来自人民,又回归人民。在今天,青年一辈大多对这些英模知之甚少。劳模,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在“五一”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追寻他们的脚步,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改变生活。
“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1963年,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自给。以“铁人”王进喜为首的创业者们奋战3年,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中国的头号大油田。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担任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为何被称作“铁人”?有这样一个故事:1960年5月,打会战第二口井时,王进喜被砸伤的腿肿得很厉害,他两次从医院跑回井队,拄着拐坚持工作。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带着七八个工友一起跳了进去。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
王进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1970年11月15日,他病逝于北京。
人民勤务员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时传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人。他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并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的时传祥,幼年时地主逼死了他的父亲,寡母领着6个孩子实在无法生活,使他不得不在15岁时就出外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的时传祥当了掏粪工,从此在粪霸手下干了20年,受尽了欺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他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口号。在那些年里,时传祥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
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1959年,时传祥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0月26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握着他的手,说道:“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也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从此,时传祥成为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
“梦桃精神”代言人赵梦桃:纺织战线的一面旗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可她只用2分50秒。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两弹元勋”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 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毕昇”王选: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者
王选被称“当代毕昇”,他开创了一个平面媒体印刷的新时代,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 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 业市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 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而当时王选最感兴趣的“汉字精密照排”,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研制“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
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被誉为“当代毕昇”,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2月13日,69岁的王选去世,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
“公交战线守护神”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1962年出生的李素丽,曾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21路公共汽车北起北京北站,南到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多年来,李素丽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民警标兵”邱娥国:“当户籍警就要姓‘户’”
1979年底,33岁的邱娥国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江西省南昌市广外派出所担任户籍民警,1990年调往筷子巷派出所继续干户籍民警。
作为户籍民警,不能身在基层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能身在群众中不贴近群众。为此,邱娥国给自己的工作定了“勤、沉”两字方针,要求自己在辖区内平时勤走、勤问、勤思、勤记,深入群众,了解辖区情况。这样既把工作做得细密周到,也和老百姓融洽了关系,加深了群众基础。也就在与老百姓朝夕相处,嘘寒问暖的过程中,邱娥国了解了他们的苦乐,特别懂得他们的困难,邱娥国还不知不觉地管起了本与他户籍民警工作职责没有多大关联的“闲事”——帮助辖区老百姓排忧解难。邱娥国从警以来,每年都要为辖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达200多起。
一年365天,邱娥国几乎天天都要到辖区里去转转,心里才踏实。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已经融进了这些弯弯曲曲的街巷。”邱娥国摸索出一套户籍民警真诚为民的“绝招”——《邱娥国工作法》,创立了“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牌”等便民措施。这也很快成为其他基层民警的工作法宝。
邱娥国常说:“当户籍警就要姓‘户’,要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拴在一起,把百姓当亲人、当父母。心中就要装着辖区的家家户户,时刻帮大家排忧解难。”他27年来如一日,爱岗敬业,勤政为民,他几乎没有休息日。有人曾给邱娥国计算过,他从警25年之时,已经穿街走巷行程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三圈。
“人民的儿子”吴天祥:一个人影响一座城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30多年来,吴天祥不仅每天坚持在信访办接待群众上访,为他们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在家设立接待室,向社会公开电话、家庭住址,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都可以直接找他,他都会想办法解决。早在2008年,他就退休了,身患高血压等五六种疾病。却依然每天早晨7点雷打不动出现在武昌区信访办接待上访群众。吴天祥曾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数十年来,他先后自掏腰包照顾30多名孤寡老人、17名孤儿,结识了4000多个“穷亲戚”。为了救人,他曾4次跳入长江。
在平凡的岗位上,吴天祥无私奉献,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他的影响下,武汉三镇掀起了一股“学习吴天祥、争做吴天祥”热潮,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1996年6月,吴天祥所在的武昌区信访办成立武汉市第一个“吴天祥小组”,提出了“学习吴天祥,奉献在岗位”的口号。如今,“吴天祥小组”已遍布武汉的部门、街道、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小组已超过1万个,小组成员数十万人,仅武昌区就有志愿者11.7万人。
吴天祥说,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人生在世,奉献二字。我希望我带头,能有更多人响应,让志愿精神真正发扬光大”。
“发明家”张永江:垃圾堆里出“状元”
到2002年为止,中国环卫科研发明成果最多的人,是一个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程度、曾经整日与垃圾打交道的清洁工人。他在没有理论指导、没有资料参考、没有大师赐教的情况下,研制出一件又一件改新成果,他就是全国道德模范张永江。
18岁时,张永江就开始在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局做清洁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的老百姓结束了露天倒垃圾的历史,用上了垃圾桶。垃圾桶的普及推广,使环卫工人扔下了大铁锹,改善了他们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张永江因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领导让他带着几个工人负责维修垃圾桶,这工作比撮垃圾还脏还累。垃圾的恶臭和磨擦下的粉尘,都随着呼吸进入口腔、鼻腔里,吐一口痰就是一团污泥浆。
艰苦的工作逼着张永江想办法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向领导请示:自己搞一台机器,代替他们工作。为了改善自己的劳动环境,张永江开始着手进行垃圾桶自动除锈设备的研究。他在一大堆废铁中找零件,自学图纸设计。1978年,张永江的垃圾桶自动除锈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一个工人一天处理一个垃圾桶的铁锈,这台机器一小时就可以处理好几十个。
靠着一股钻研精神,张永江又陆续设计出了垃圾桶自动喷漆机、垃圾桶生产流水线等。1993年,他设计开发的道路清扫车终于试车成功!此后,他又先后设计开发了道路养护车、扫雪车、护栏清洗车等各种道路清扫维护设备。从最初的清洁工,到环卫工程师,张永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再次证明了行行出状元的俗语。
“节能大王”孟泰: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人民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这年冬天,孟泰带领全家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鞍钢只剩下一个空壳。望着千疮百孔、七歪八扭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分忧解难。
从此,无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孟泰总是奔波在十里厂区。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手碰伤了不喊疼,脚冻破了不叫苦。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在短短的数月内,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些“宝贝疙瘩”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并为恢复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孟泰担任了炼铁厂的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朴素如初,坚持不脱离群众,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其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英雄’孟泰”。
“抓斗大王”包起帆:填补港口“装卸工具”空白
被誉为“抓斗大王”包起帆,曾是上海港务局南浦港务公司工程师,本着“在岗位尽责、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他与同事一起,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18岁那年,包起帆进上海港当了一名装卸工,从此踏上了坎坷的发明创造之路。为了实现用抓斗装卸木材的梦想,包起帆如饥似渴地自学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刻苦钻研业务,生活被浓缩在起重、力学、机械的理论和计算之中,脑海浮沉着各种数据、原理和构想。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尝遍失败、艰辛和磨难,包起帆和他的同事终于创造出木材抓斗。这项革新填补了国际港口装卸工具的一项空白。
之后,包起帆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30多年间,他以主人翁精神,刻苦学习科技知识,先后完成了70多项革新发明,其中8项获国家专利,9项获国际发明金奖。他还把自己和同事发明创造的新型抓斗、工索具技术等推广到全国数百个港口和冶金、矿山、建筑、林场等单位,大大提高了这些单位的经济效益。
艰辛的劳动和突出的贡献,给他带来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民的公仆”焦裕禄:带群众脱贫
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焦裕禄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10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焦裕禄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扶贫状元”吴仁宝:农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艰苦创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后的穷华西建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华西。
1961年吴仁宝担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时,就立志要改变华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1964年,他和村里其他领导一起制定了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成了家家有余钱、户户住新房的“幸福村”。
改革开放使吴仁宝如虎添翼,他跳出单一农业经营的思想框框,调整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他们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多个企业,全村大部分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在副业上,他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工副业的崛起为现代化农业的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农业的稳定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吴仁宝使华西村建成了江苏最大的村级乡镇企业集团。华西村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众多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作为华西村30多年的“老当家”,吴仁宝清正廉洁,坚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领全村最高奖金。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光荣称号。2013年,85岁的吴仁宝去世。
“霸道总裁”鲁冠球:中国最会赚钱的农民
鲁冠球1945年1月生,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1962年,鲁冠球开始个人创业生涯,打过铁,修过自行车。1969年7月,他带领6个农民,以4000元起家,创办企业,发展成资产超百亿元、员工31800多名的万向集团。现已在美国、英国、德国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及控股18家,成为通用、福特等国际一流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企业。
这位至今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浙江老汉,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他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持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在数不清的桂冠和乡镇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的背景面前,鲁冠球奇迹般地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在WTO与国际化大潮汹涌而来之际,鲁冠球再一次成为故事的主角: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厂商,2001年8月28日,他还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至此,他手中的上市公司内有万向钱潮,外有UAL。从一个洗脚上田的打铁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家,鲁冠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民传奇般的成长故事。(东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