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剧《太平洋》里的“经典主角”: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

《 太 平 洋 》宣传剧照

2010年3月,继《兄弟连》之后又一部二战题材的美剧大片开始热播——这就是长达10集的《太平洋》。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逐岛争夺的艰苦和残酷一点不亚于欧洲战场的任何战斗。但是,因为海陆空协同场面宏大,岛屿、丛林实景不易拍摄等原因,继《细细的红线》后,10年来一直未能出现类似能够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的影视剧。《太平洋》显然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内容与《兄弟 连》一样,都是来自于亲历过这些战斗的老兵的回忆录。 剧中有一个“角色”不可忽略,它就是勃朗宁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其在这场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

诞生背景:机缘与努力的结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军事 方面仍整体落后于欧洲国家,军用步枪 落后于德、英、法等,机枪的发展也同 样停滞不前。这主要归结于当时美军高 层对轻武器的发展认识不足,特别是美 陆军坚持认为枪械没有速射的必要,只 要精度高就可以了,自动武器只会让士 兵浪费更多弹药。尽管早有加特林机枪 成功在先,但该枪的实际装备量不多,甚至美军最早采用无烟药枪弹的步枪都 是选择了装弹速度较慢的丹麦克拉格— 约根森步枪。直到经历了1898年美西战 争中圣·胡安山战役的惨烈后,美国军 方才逐渐认识到自动武器的重要性。不 过相比之下,枪械设计师和厂家觉悟得 更早一些,其中柯尔特公司在1895年就 推出了一种由勃朗宁设计的绰号为“柯 尔特土豆挖掘机”的M1895气冷式重机 枪。该枪采用导气式动作原理(与现代 枪械中活塞向后运动推动枪机后坐的方 式不同,该枪的活塞向后下方摆动,并 通过杠杆传动系统推枪机后坐——编者 注),由帆布弹带供弹,在当时算是一 种比较先进的机枪,在参加军方测试时 表现尚好,但由于高层对速射武器根深 蒂固的偏见,M1895气冷式重机枪最终 并未大量装备部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 发,德军装备了当时综合性能最好的 MG08 7.92mm马克沁重机枪,给协约 国军队造成重大杀伤。而准备赴欧参战 的美国却发现此时却无多少可用的机 枪,在西线作战的美军不得不装备英、 法等国的同类武器,前后采购了4 600挺 维克斯Mk.I和5 255挺哈奇开斯M1914 重机枪,此外还有部分M1915绍沙轻机 枪。但这些机枪口径不同,给装备和使 用带来很多方便。

面对战场的巨大需求,美国军方感到迫切需要一种自行研制的重机枪。 1917年,国防部终于启动了新枪选型工作。勃朗宁送来了两种自动武器样枪: 一种就是后来的勃朗宁M1917水冷式重 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另 一种是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的勃朗宁 M1918自动步枪(实际上是轻机枪)。 水冷式重机枪样枪在接受测试时,首轮 2万发枪弹全部顺利发射,没有出现任 何故障。但评审委员会对它仍心存疑 虑,认为这只是个特例,因此勃朗宁又使用了加长弹链,进行了长达48分钟零 12秒的持续射击,在这种超常规的破坏 性测试下,样枪依旧没有出现任何故 障。美国防部终于对该枪表示了满意, 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勃朗宁M1917重机枪,列入部队制式装备。该枪随后获得了1万挺的加急订单,到一战结束时, 该枪共生产56 608挺。一战结束后,针对在部队使用中发现的问题,M1917重 机枪进行了多次局部改进,主要包括: 改良机匣结构,加强机匣底部强度,简化机匣顶盖的外形以改善射击视界,同 时换用新设计的三脚架。通过改进,整 体性能较先前有较大提高。该武器最终 在1936年再次定型为勃朗宁M1917A1重 机枪。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军火商一共向军队提供了5.4万挺这种重机枪。

战斗状态下的M1917A1重机枪,冷却水筒通过前下方的橡胶软管与冷却水箱连接,木制弹药箱已安装到位,枪身上还安装了瞄准镜。图中可以看出,M1917A1上使用了较多的黄铜部件,因此质量较大

早期的M1917A1重机枪冷却水筒上带有活动提把

勃朗宁之子——小勃朗宁(右一)正在为军方作M1917重机枪的射击示范

设计细节:简约而不失巧妙

M1917A1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只能连发发射。该枪的供弹方式为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发射美军制式7.62× 63mm M1/M2步枪弹(又称0.30-06英 寸枪弹),由250发帆布弹带供弹。该枪主要由枪身和三脚架组成。 枪身又可以分为冷却水筒和机匣两大部件。在《太平洋》剧中就可看到,一名机枪手扛着枪身,另一名负责携带三脚架,再由第三人带上水桶和备用弹药, 每人分担的质量都在25kg以下,两、三个人就可以将战斗状态下的整个重机枪迅速转移。

枪身

冷却水筒 冷却水筒是M1917A1 外观上最引人注目之处,这也使得该枪看起来与马克沁机枪有几分相似.M1917A1的水筒内可装3.3升冷却水, 如果需要更持久的射击,还可通过橡胶 软管将冷却水筒与外带的铁皮冷却水箱相连接,以便将筒内的水蒸气导入水箱中。

冷却水筒内部包含有枪管组件和密 封件。只有枪口露在冷却水筒外面,在 冷却水筒前端上方装有准星。和马克沁 重机枪一样,M1917A1的冷却水筒为光 滑的圆柱形,筒体后上方有一个注水阀 门,筒体前下方有个连接软管用的连接 座,通过软管可以把筒内沸腾的水蒸气 导入水箱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水可以 继续使用,以提高水的利用率。这种节 水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显然十分有用, 但要避免在寒冷地带使用,因为水蒸气 外泄会凝成白雾从而暴露机枪阵地。为 转移阵地时更加方便,软管和水箱并不 一定随时连接在枪身上,即使连着软 管,为了防止下垂的软管妨碍行动,可 以把它缠在筒身前端,这样到了新的阵 地,只要接上水箱就可以继续射击了。 由于枪管完全包容在水筒里面,只要筒 内冷却水位置高于枪管时,射击时枪管 温度就不会高于100℃,即使暂时不连 接软管和水箱,机枪也能维持数百发持 续射击。当然,需要持续射击更多枪 弹,就要连接水箱了。

M1917A1和马克沁重机枪一样, 都采用了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在水 筒的构造设计上也比较接近。由于发射 时枪管在冷却水筒内需要做前后运动, 枪管不能固定死,同时考虑到密封性要 求,枪管与筒身的间隙也不能大,这个 问题是通过在枪管两端外围开设密封槽,同时在密封槽内缠绕浸油的石棉线 来解决的。如果石棉线磨损过度,机匣 或枪口部有漏水现象时,则需要重新缠 上新线以提高密封性能。

与马克沁重机枪不同的是 , M1917A1既没有枪口消焰器,也无枪口助推器和挡焰板等附件,所以其枪口看起来十分简洁。这种水冷式原理虽然火力持续性好,但却增加了水筒和冷却水的额外质量,使得武器体积和质量过大,在缺水地区使用也不够方便,而在寒带使用时还要考虑水筒冻裂的可能。

一旦战斗开始,连续发射一两条 弹带之后,水筒内的冷却水就已经沸 腾,如果此时需要转移阵地,机枪手就 会更加麻烦,因为这时的水筒就是一个 “开水壶”,一不小心胳膊和手掌就会 被烫伤,所以负责携带枪身部分的机枪 手随身带有一个石棉制隔热手套,专门 用来在转移时从下面垫着滚烫的水筒来 携行。但在作战中,石棉手套很容易丢 失,像《太平洋》第二集中约翰·巴斯 隆就是因为在夜战中找不到手套,同时 情况又十分危急,只好赤手抱着灼热的 机枪转移,导致左手被严重烫伤。在 《太平洋》的前两集中,这些细节都有 十分真实的展现,体现出制作方对细节 的重视以及对武器的充分了解。

早期生产的M1917在水筒后半部分 有个带有提把的环形钢箍(旧中国根 据M1917仿制的三十节式重机枪上就有 这个提把),本意是方便携行,但由于 筒身上没有开设箍槽,钢箍容易滑动, 而且单手提着总质量超过18kg的枪身 很容易疲劳,因此实际列装的绝大部分 M1917上看不到这个提把。

《太平洋》剧中出现的与M1917A1重机枪配套使用的石棉制隔热手套

M1917A1重机枪输弹板打开状态,可见此时枪机已将弹带上位于进弹位置的一发枪弹抽出

《太平洋》第一集开头罗伯特·莱基的部队登岛时就出现了M1917A1重机枪。上图可见莱基的携行方法是将枪身横担在背包上方,这是长途行军或攀登时机枪手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图为另一名士兵肩扛三脚架携行

机匣 与马克沁重机枪相比 , M1917A1的机匣表面十分平整,看起来 就像个长方块,只在机匣右侧有突出的拉机柄,上膛时只需前后拉动拉机柄,而马克沁重机枪的拉机柄是旋转式的。 M1917A1机匣由左右两块厚钢板,加上机匣尾座、上座和下座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铆钉铆接,机匣前上部还装有受弹机盖。其机匣本身相对比较简单,但内部零件数量较多,勃朗宁则通过巧妙的设计,保证了内部自动机构整体运转的可靠性。

与马克沁重机枪的另一个区别是, M1917A1机匣尾部没有采用“D”形双 握把设计,而是采用了一个单独的手枪 式小握把,小握把装在机匣尾部缓冲座 尾端,扳机则设在机匣最尾端的下方, 没有护圈。射手正确握持小握把后,食 指正好方便扣动扳机。这种握把设计比 较简洁,可以单手使用,但在机枪左右 来回扫射时,不如双手握持的“D”形 握把来得方便,所以后来有些欧洲国家 仿制的勃朗宁机枪都将手枪式小握把改 为 “D”形握把。

M1917A1机匣前部设有枪管和枪管 座,两者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发射时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后坐。在枪管座尾部 设有闭锁卡铁,闭锁卡铁在枪管座内可 上下移动。机匣后下方内部装有发射机 座,内装扳机和加速子等零部件。发射 机座前部左右各有一个带斜面的突起, 当枪管座后坐时,带斜面的突起压迫闭 锁卡铁两侧的突出部,使闭锁卡铁下 降,脱离枪机底部的闭锁槽,解脱枪机 的闭锁状态。而加速子则专门用来将枪 管和枪管座的后坐力传递给枪机,进一 步提高枪机后坐速度,提高枪机动作的 可靠性。在机匣底部中间位置用螺钉固 定有一个楔块,在枪机复进、推动枪管和枪管座向前运动时,楔块与闭锁卡铁 上的斜面作用,使闭锁卡铁上抬,与枪机形成闭锁状态。由于枪机前行闭锁过程中,闭锁卡铁会反复冲击这一楔块,而早期型号的楔块在机匣上固定得不够牢固,容易造成机匣破损,因此后来的 M1917A1改进了这一缺陷,强化了机匣 后下部与楔块连接部位的强度,大大提高了机匣的耐久性。

M1917A1枪机系统可细分为枪机体、复进簧、复进簧导杆、拉机柄、取弹器、击针待击杆、击针限位销簧、阻铁、击针和击针簧。枪机在前后运动时,通过击针待击杆使击针处于待击状态。而扳机则可以控制枪机尾部的阻铁,扣动扳机时,阻铁释放击针,击针前冲击发枪弹。该枪机系统虽然略嫌复杂,但是非常紧凑,总体说来还是比较成功的一种设计。不过该系统无法调整弹底间隙,如果要调整弹底间隙,只能通过调节枪管安装到枪管座上的位置来实现,因此该系列机枪在更换枪管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一个叫“塞规”的工具来检测弹底间隙,保证其在合格范围内,否则就容易发生膛炸事故。

M1917A1在多处设计上体现了巧妙构思,如击针限位销簧除了限制击针外,同时还兼作阻铁簧。还有就是,枪机顶部加工有曲线槽,用来驱动受弹机盖内的拨弹杠杆,当枪机前后运动时,使拨弹杠杆左右运动,将弹带上的枪弹送到供弹位置。后来以M1917A1为基础发展的各种车载和航空型号,考虑到左、右双向供弹的需求,在枪机顶部加工有“X”形滑槽,通过改变中间的圆形转换块的位置就能控制拨弹杠杆的供弹方向,这一设计思路相当巧妙,至今仍旧被许多双向供弹的机枪所借鉴。该枪受弹机盖顶部还设有立框式表尺,其结构较为复杂,但可调整的范围很大。由于该枪的受弹机盖是通过转轴连接的,不免存在一定的安装间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瞄准射击精度,所以后来的M1919就直接将照门固定在机匣后部了。

安装在早期试验型M1917三脚架上的M1917A1重机枪

采用M1918三脚架的M1917A1式重机枪

M1917A1重机枪安装在专为其配用的M1917A1三脚架上

M1917A1三脚架托架细节呈现

带有加长高射杆的M1917A1三脚架,可使机枪转换为高射状态

三脚架 M1917系列所配用的三脚 架种类较多。早期所用的是带有试验性 质的M1917三脚架。最先实用化的型号 称为M1918三脚架,三个架腿为“前二 后一”式样,其大量使用了锻造和铸造 件,比较笨重。三个架腿均使用圆钢管 制造,架腿顶端焊有驻锄,每个架腿均 有独立的锁紧手柄。在三脚架的上端中 心位置,设计有左右扫射定位盘和锁紧 手柄,而与枪身连接的托架后部还有高 低射界调节手柄。总体说来,M1918三 脚架结构较为复杂,生产和使用均比较 繁琐,特别是调整高低射界时比较麻 烦。

后来出现了专为M1917A1配套的 M1917A1三脚架,此物在《太平洋》 中也得到了展现。这种三脚架同样采 用“前二后一”的设计,架腿也是由 钢管制成,驻锄焊接在架腿端头上。 但 M 1 9 1 7 A 1 三 脚 架 的 结 构 进 行 了 很 多简化,同时采用了部分钢板冲压和 焊接件,质量由原来的30.5kg减轻至 24.1kg,另外专门增加了俯仰射击锁紧 装置,更加适合在山地使用。该型号的 最大特点是可以加装高射杆,将三脚架 的架腿和枪架通过一个独立的高射杆连 接在一起,使机枪可以迅速转换为高射 状态,用于对付低空目标,这也是老式 M1917、M1918枪架不能做到的。

M1917A1重机枪配用的供弹具。上图为早期使用的木制弹箱;中图为后期使用的钢板冲压的金属弹箱;下图为弹药箱内盛装的250发帆布弹带

弹箱

M1917系列所使用的弹箱也不是一 成不变的。前期生产的该型机枪配用的 都是木制弹药箱,只在转轴部位有部分 金属件进行加强。弹箱内装250发帆布 弹带,这种弹带为一次性使用,特点是 没有黄铜定位片,装弹比较麻烦,而且 如果保存不当的话,特别是在热带丛林环境中受潮和或被树枝等扯挂后,就 可能造成枪弹错位,进而对机枪的供 弹可靠性造成影响。所以后期生产的 M1917、M1919重机枪都广泛使用了钢 板冲压弹箱,并且有的还使用了金属可 散弹链,大大提高了供弹可靠性。《太 平洋》前几集中出现的恰恰是前述的木 制弹箱,如实反映了战争初期美海军陆 战队装备落后的情况。

M1917系列机枪发射的M1/M2枪 弹具有存速强、精度好的优点,加上冷 却水筒的设置,使得该枪比当时的气冷 机枪有更好的火力持续性,在防御作战 和固定火力点中使用相对更有优势,从 美军保留下来的太平洋战场时期的影像 资料来看,M1917系列机枪的确也是当 时压制日军火力点的有效武器,这也是 为什么直到朝鲜战争时美军仍未彻底舍 弃M1917系列机枪的原因。

M1917的改进型之一——M37坦克机枪

1920年代中期,旧中国奉军装备的三十节式重机枪,其仿自于M1917重机枪

1944年,比亚克岛的美军M2HB大口径机枪阵地。由M1917发展而来的M2HB至今仍是美军以及40多个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

续写传奇:后续及仿制型号

在一战结束后不久,因水冷式机 枪在便携性和勤务性上的缺陷,加上装 甲车辆和飞机上机枪应用的需要,对 M1917A1进行了重大改进,取消了冷 却水筒,改为空气直接冷却,大大减轻 了全枪质量,这就是著名的M1919系列 机枪,共包括A1到A6六种型号,其中 最后一种M1919A6是装有两脚架的轻 机枪版,于1943年2月定型。该系列中 M1919A4和M1919A6美军装备得相对 较多,而M1919A4更是美军二战中重 机枪的主力。除了这些型号外,还有在 M1919A4基础上改进的M37坦克机枪等 等。这些改进型号一直到1960年代后期 M60通用机枪大量投产后才逐步退出美 军装备序列。

波兰、挪威和瑞典都曾仿制过 M1917,并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进行了改 进。比利时也以FN30的名义大量仿制 生产M1919A4,并有多种口径和改进型 号,曾是1930年代欧洲战斗机上最常见 M1917/M1917A1主要诸元 的一种辅助机枪。而南非在将M1919A4 改进为发射北约标准的7.62mmNATO 枪弹后,至今仍在作为车载机枪使用。 旧中国也生产过7.92mm口径版本 的M1917。最早仿制的是汉阳兵工厂, 于1921年10月10日仿制成功,因当年是 民国成立10周年,故称为“三十节” 式,全称是“汉造三十节式七九水机 枪”。此外,华阳、上海和赤水等大小 兵工厂都制造过三十节式,但零件不能 通用,质量也差别很大。在最常见到的 一张关于平型关战斗的照片中,八路军 战士操作的就是一挺三十节式机枪。抗 战中后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中国 远征军和驻印军提供了大批轻重武器, 其中就包括大量原产的M1917系列机 枪。

而另一种由M1917发展而来的著名 武器,直到今天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续 写着勃朗宁大师的传奇,那就是勃朗宁 M2HB大口径机枪。一战末期,为了对 付新出现的装甲目标,勃朗宁在温彻斯 特、柯尔特两大公司协助下,将M1917 的各部分按比例放大,发射新设计的 12.7mm大口径枪弹,仅用了一年多的 时间便造出样枪,并于战后不久定型了 勃朗宁M1921水冷式大口径机枪,在改 为气冷方式并换用重型枪管后,于1933 年再次定型为M2HB。1980年代以来, 通过在材料和弹药上不断挖掘潜力,使 该枪依然焕发新的生命力。目前,该枪 仍然在役并有全新生产,有望成为历史 上列入现役装备时间最长的枪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1月 24日
下一篇 2018年 2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