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房车 牵手天涯—Demi号 房车改装全过程(15)

自2007年起,车友沈阳老于就产生了开着自己改造的房车周游全国的梦想。特别是近几年,在设计思路日趋明晰后,就想逐步地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车辆选型、工具采购、材料准备、施工方案、制作工艺等各项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向坛内的弟兄们展示一下,使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美好的梦。

接上篇:自制房车 牵手天涯—Demi号 房车改装全过程(14)

箱体外观基本完成,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升顶

将箱体的护角又完善了一下,从目前情况看,除了左侧防护罩的液压支撑杆和所有的门没有制作外,箱体制作及外部装饰基本完成。完全一个人的DIY,用了五个月零十天制作的箱体,全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和图纸进行施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看着还是很满意的。

下步要开始制作升顶部分了。

根据设计,升顶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顶升机构。

一开始设计的是用丝杠顶升,考虑转动丝杠时如果出现水平位移,那转动起来就会相当费力,丝杠在车顶会突出近80公分,在开阔地带容易接雷。第二稿设计是采用微型手摇卷扬机的办法,为此还采购了不锈钢的卷扬机和3毫米的不锈钢丝绳,后又考虑每次升顶和落下时都要上到车顶进行操作,还是把它放一放,如果第三套方案失败再研究这个。现在准备进行的是第三套方案,利用四只电动推杆进行顶升。淘了四只6000N的电动推杆,行程500毫米,卖家给调到30秒全部升起,但顶升力好像达不到那么大。不管它,达到50公斤就足够了(我试了一下,单只推杆顶一个办公桌,上面还放了两箱复印纸,能顶起来)。现在主要担心的是同步问题,接在一起试总有慢的,到顶时(500毫米)能差3公分左右。至于平行度和垂直度还问题不大,可以慢慢调嘛。

二是升顶部分的“顶”。

这个顶长度3400毫米,宽度1400毫米,上面安装4块100瓦太阳能电池板(有角度调整功能,以发挥其最大效能);还有动中通卫星接收系统的天线;再就是一个硕大的全景天窗,可以躺在床上看星星;固定单反相机脚架的机构。这个顶制作不太难,主要是牢固度和尽可能地控制重量。

三是升顶部分的四周。

四周的高度为400毫米,即升顶的高度。两个长边(3400毫米)为铰链折叠式,用不锈钢铰链将其固定在车厢顶部。两个短边(1200毫米)为拆装式,落下时拆下放在车内。长边每侧设有外推窗,短边每侧设有固定窗,以保证箱体内采光、通风良好。所有操作均在车内完成,而且两个短边均为拆卸式,关键时做为逃生窗使用。

操作方法:

第一步:用主令开关控制顶的升降,首先将顶升至450毫米左右;

第二步:将两个长边推起,用临时支杆支撑一下(防止自己倒下);

第三步:将两个短边取出,放在相应位置上,用快速夹具与长边连接并固定(制作中这部分省掉了,根本用不着);

第四步:将顶部下落至长边上缘。

四个步骤完成升顶,估计用时三分钟之内,熟练后两分钟搞定(实际测定1分27秒)。

以上是我的升顶设计。

升顶部分是整个房车制作中心里最没底的部分,不知是否成功?

发几张图吧,先将场地收拾一下,准备进行下步。

这就是电动推杆,6000N的,就准备叫它呆在这啦。

上边使用的24*47*10油封,调整好后周边用胶封上,再压上盖板,没得说的。

将四个推杆临时固定一下,待接电后试试油封的功效和举升速度。

制作了几个小物件,是固定电动推杆的底座,上几张图片吧。

以前没有玩过电动推杆,而且现在准备采用的这种升顶办法也是硬憋出来的,心里总是没有底。将四个推杆安装上,并对平行度进行了一下简单的调试,然后将升顶部分的框架(焊框架时就一起焊出来了)弄到了车顶,用推杆顶了一下,很理想。

将四个电动推杆安装上了,同时通电并升到400毫米,空载时有一个总是比其他三个高8毫米左右,应该没问题。

顶部的框架。

临时做了两个木制的横担,钻了个圆槽,扣在推杆的顶部,并将框架简单地与横担绑在一起。

升起来了。

推杆顶部的那个黑套圈是油封,应该在下面的圆孔里,因为还没有固定,所以它就也跟着上去看了看。

负重实验。框架上还要安装四块电池板、动中通天线等,还有装饰用的铝板、九厘板、内饰板,按估计的大概重量,放上去三箱复印纸(估计最后没有这么重),很轻松地就顶了起来,只是顶升速度稍慢了点。发现了一个问题:顶到400毫米停下后(顶杆最高到500毫米,不准备全部升起,350-400毫米完全够用了,车内高度能达到1900毫米)发现,后部比前部低了近20毫米,也可能是复印纸放的不平衡,但就这样也没问题,因为顶部升高时是先比侧面高近50毫米后,待四周侧板锁定好再落到侧板上的,所以不影响侧板的安装。

基本上就升到这个位置。

加上四周的侧板,我设计的升顶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基本看明白了吧。

又制作了支撑杆与升顶部分连接的几个小部件,同时细调了支撑杆的角度。支撑部分就这样了,待喷过漆后就可以正式制作了。

下料,40*5扁钢和40*40*2.5方管。

焊接后。

打磨后。长形孔用来纵向调整推杆,横向用推杆下部支架上的孔来调节。

升起时就是这个样子。

先临时穿一颗M8的螺丝,正式使用时螺栓外还要套橡胶管,减震用。

制作升顶部分的侧板

制作升顶部分的侧板,待侧板制作完成后再做顶板,不然顶板做好了再做侧板就不方便了。

先上几张图片,侧板安装完毕再详细说明。

侧板长3480毫米,高350毫米,每个由4只不锈钢工业铰链固定在车厢上。

侧板的保温,多说两句,这就是与软体升顶的巨大区别。软体升顶这部分一般采用防水的牛津布、帆布,最大的弊端就是隔热保温效果不佳,这部分就将车厢保温彻底的破坏了。中间空的地方是两个外推窗。

制作了一扇,先放上看看效果

外翻窗口。

网淘的工业用不锈钢铰链,承重60公斤,每扇四个。

将制作完成的一块侧板安装了一下,效果很好。主要满意在:一是侧板掀起时非常轻松,以前考虑会很重,怕老伴掀不起来,现在看根本不用担心,一只手就可以;二是双D型的密封胶条特给力,压缩到3毫米后别说雨水了,空气都隔断了,密封效果超乎想象的好。

网购的双D型密封胶条,也可撕开单个使用,自带胶的。

中间很平直的那层灰色就是密封胶条压缩到3毫米时的样子。

不锈钢重型铰链,拉铆钉、自攻钉同时上。

侧板安上时的样子。

未完待续……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带给你更多房车咨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4月 11日
下一篇 2018年 4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