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鞍钢集团博物馆里,通高约71米的老一号高炉撑起了整座建筑。这座1919年投产的设备,见证着共和国钢铁工业沐雨栉风的峥嵘岁月。仰望眼前这座沉静的“大家伙”,时空仿佛被拉回百年,一篇钢花与炉火合谱的乐章在历史深处奏响。
鞍钢厂区
钢铁“长子”不负重托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鞍钢的肩膀上就担负共和国建设的“大梁”。
鞍钢4轧钢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鞍山钢铁公司1948年12月26日成立时,整个中国年产钢不足10万吨,还不够每家每户制作一把菜刀。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1949年春,毛泽东主席发出“鞍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鞍钢人几乎是用肩担手扛修复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修复的高炉——4月25日,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成功炼出了第一炉钢水;6月27日,2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同年,鞍钢生产的生铁、钢、钢材分别占到了全国生产的40%、63%和55%,占据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
195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头号工程”——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高炉“三大工程”竣工。“三大工程”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规模初具。鞍钢由此被称为“共和国钢铁长子”。
鞍钢4轧钢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指着墙上精轧机“反围盘”创造者张明山的照片,孙涛自豪地说:“以前,当通红的钢条刚从上一轧机伸出来,工人就得迅速拿短柄钳夹住,往下一台轧钢机的导板里喂送。如果没有夹住钢条,它就会像一条火蛇一样到处乱窜,酿成事故。为了工友安全,张明山潜心研究出了‘反围盘’装置,让一线工人不用冒生命危险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上世纪50至60年代,像“反围盘”“万能工具胎”等自主创造的发明享誉全国,鞍钢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标杆。
“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赋能,上世纪60年代中期,鞍钢在全国率先提出要争取实现‘三个第一流’(品种质量、生产工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第一流)和创‘四朵大红花’(红矿浮选实收率超美国;高炉高压低消耗、双床平炉炼低合金钢、轧钢要创世界水平)的目标,有力支撑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平稳起步。” 孙涛说。
“鞍钢宪法”引领时代风潮
在鞍钢集团博物馆的墙上,四块巨幅板子镌刻着时代的回音:“这个不是‘马钢宪法’的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上世纪50年代,随着鞍钢的发展,落后的管理制度弊端日益凸显:企业中只有少数人被信任,群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视,领导干部专制越来越严重,工人的积极性被挫伤。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英姿
为了解放生产力,鞍钢决定破除不合理规定,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模式。自我总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民主管理经验,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让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创新原则从此诞生。1961年9月,中央颁布了《工业七十条》,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学习、宣传和贯彻“鞍钢宪法”,作为办好工业企业共同遵循的准则。
16岁起就在鞍钢当徒工的鞍钢老领导李华忠可谓是“鞍钢宪法”诞生、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劳模李晏家带领职工投身解决现场技术难题、邢贵彬总结出精细化管理工作法,到当代发明家李超破解冷轧乳液清扫难题……虽然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但他们身上体现的‘鞍钢精神’都凝结着‘鞍钢宪法’的精髓。2012年启动的实名制‘网络问企’活动,是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提升企业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鞍钢宪法’的传承和发展。”李华忠感慨地说。
“鞍钢宪法”不仅引导了中国工业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国际社会也广受赞誉。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企业在吸收“鞍钢宪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与本国精耕细作的劳作传统和追求质量的精神相结合,产生了诸如现场改革、岗位轮换、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等创新制度,形成了著名的“丰田模式”。今天,“鞍钢宪法”仍然被日、韩和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广泛研究,对企业管理产生着积极影响。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鞍钢”是很多人一生事业的起点。从塞北到江南,从边疆到戈壁,只要有钢铁厂的地方就有鞍钢人。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英姿
为支持兄弟企业生产,鞍钢先后对口支援包建了武钢、宝钢等20余个大型钢企和13个省市地方冶金工业建设,为数百家钢铁企业提供上千万吨优质产品。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1954年12月26日,鞍钢正式“一分为三”,即生产、基建、设计各自独立,成立鞍山钢铁建设公司。在完成本钢的全部基建任务后,这支大军开始转战祖国各地,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1966年2月,正在病榻上的鞍钢副经理陶惕成奉命挂帅出征乌蒙山区,率领18000人包建水城钢铁厂。前往水城前,时任冶金部部长吕东与陶惕成诙谐地开玩笑说:“老陶,水城艰苦,你去吧,如果真的累死了,我们给你树碑立传。” 没想到,一句戏言竟变成了现实。去世前的3小时,陶惕成还在和基建处的同志讨论工程的进度。
“鞍钢就像老母鸡,下蛋下到全中国。”原冶金工业部部长李东冶说。70年来,鞍钢向全国钢铁战线输送了12.5万人,共涌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级各类劳动模范6600多人次,以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李超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有124人次,被称为“英模辈出的沃土”。
从“开创者”到“领跑者”
从钢铁行业的“开创者”成长为“领跑者”,鞍钢时刻以市场需求作为研发导向,依靠着强大的科研储备引领着整个钢铁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这座大桥上,“鞍钢制造”贡献了17万吨桥梁钢,撑起了大桥的“主心骨”。
以前国内的桥梁多以混凝土桥为主,自从鞍钢研发出耐候桥梁钢并应用到港珠澳大桥后,耐候钢的优势逐渐被设计人员认可。“在推广耐候桥梁钢的过程中,鞍钢无形中把桥梁的设计理念、焊接工艺和钢材选择串联了起来,带动了行业发展。”杨颖自豪地说。
“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我去调研。从桥墩子爬上去,我们刚好站在由鞍钢供货的桥面板上。海风拂面,水天一色,抬头看见工人正用榔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铆钉,发出铿锵的声音。雄伟的站姿与蔚蓝的大海交相辉映,那一刻我们感触颇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颖言语间依然透着激动。
“同样的,深中通道也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在海底隧道建设中使用钢铁材料。”杨颖说。作为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是水下部分的保护罩,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该项目中,我们第一次批量使用大线能量焊接桥梁钢,其最大焊接线能量达到每厘米270千焦,是普通焊接技术的三至五倍,这让焊接一次成形,引领桥梁钢的技术创新。”
除了精通锻造“国之重器”,在精密铸造上,鞍钢同样“傲视群雄”。“高铁上唯一用到钢铁的地方就是转向架,安全、提速少不了它,而我们是全国高铁转向架的唯一合格供应商。”鞍钢高铁转向架用钢研发人员刘志伟说,“安全的硬要求决定了高铁用钢的纯净度必须很高,这就意味着钢材的冶炼难度大。但从接到高铁转向架的研发任务到出样,我们只花了小半年。经过不断改进,如今自行设计研制出的转向架拥有过硬的抗腐蚀性、抗疲劳性、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保障安全的同时还成为行业标杆,制定了行业标准。”
“为什么国内外的重大工程建设首先都想到鞍钢?除了是钢铁‘老大哥’,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有经得起检验的质量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杨颖解释道,“鞍钢是桥梁结构钢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和修订单位,参与了国内多个桥梁制造规范的制定,其研发成果也为广大桥梁设计人员提供设计依据。”
截至2018年,鞍钢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880件,其中发明专利3757件。主导制定且现行的国家标准115个,参与制定且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2个,正在制定、修订的国家标准30个,行业标准39个。
在热轧厂车间,一眼看不到尽头。一方长条钢坯加温后通体透红,被经过的每一道轧机拉长。从这里出发,钢坯将带着鞍钢“IP”攀世界屋脊,迈峻岭险滩,越百川千湖,跨海峡深沟……续写“共和国钢铁长子”的岁月辉煌。
现场直击: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探访鞍钢股份炼铁总厂四号高炉
在高炉旁边的主控室,四号高炉倒班作业长马继峰接待了我们。
鞍钢股份炼铁总厂四号高炉是鞍钢首座设备全部国产化的大型高炉,有效容积2580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00万吨。铁矿石等原料在这里被炼成铁水,通过鱼雷罐运送到炼钢厂,再通过转炉、连铸、轧钢等工序,制造成钢材。可以说,炼铁是钢铁冶炼的第一道工序。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在炉边查看
2015年8月22日,经过大修的四号高炉第二代开炉投产。大修后的四号高炉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艺装备,燃料消耗较上一代高炉炉役期间每吨下降30公斤,产量每天提高500吨,达到6400吨。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在炉边作业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在炉边操作
鞍钢4号高炉的炼钢工人在炉边查看铁水出炉
“在炉前管理上,我们从铁口抓起,加强日常维护,实施设备改进。优化布料制度,控制炉腰处焦炭层厚度在220毫米以上,保证软熔带透气性,提升煤气利用率;控制操作炉腹角在72度至74度,保证高炉煤气流分布。”鞍钢钢铁研究院工程师姜喆介绍道,“在炉内管理上,我们通过调整富氧率,保证高炉生产强度。积极控制冷却水流量,优化高炉操作炉型,向管理和科技要效能,让高炉的出产率和利用系数屡创新高。”
中国力量采访组一行冒着灼热的高温走进鞍钢4号高炉近距离目睹铁水出炉的情景
今年5月以来,四号高炉利用系数持续高位运行,创近十年来的高水平,吹响了鞍钢集团高炉提效的“集结号”。
科技创新 赢钢都未来
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因素,令钢铁行业一度被称为“夕阳产业”。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内钢铁行业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鞍钢集团也曾连续5年陷入亏损。在困难时期,鞍钢依旧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凭着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创新步伐,深度调整促转型,实现扭亏为盈。
鞍钢作为一家老国企,一直热心于搭建成长平台,让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在车间还是研究院,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与往日的被动跟随不同,鞍钢大胆将年轻人推到研发的最前沿。他们活跃在车间、研发的第一线,让鞍钢这家“老企业”充满朝气。除此之外,鞍钢还有很多相似的面孔,他们是“上阵父子兵”。值得一提的是,“钢铁二代”并不是被迫留守鞍钢,而是看准了这里良好的成长平台,愿意来到鞍钢大展拳脚。实话说,这家伴随和见证了共和国诞生与发展的老厂一点都不“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