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前几个月的某个黄昏,买完水果,在路边等着穿过马路的机会,忽然感觉我似乎处在自己的新旧时代的交点。既有老一辈人对自身未见的新事物的封闭和畏惧,也有新一辈人对新事物的更开放的认识和接纳,而且慢慢开始发生从旧到新的过渡。从而进一步对学习和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年轻和老年的重新体会,或者顽固与谦虚的体会。
在接触到天赋的瓶颈之前,大多数人的大部分能力是可以慢慢学习训练培养的,不断地约束自身,克服缺点弱点不足,不断地走出舒适区,进入对于自身而言新的领域。
这个体会,是在那个时间段,经常跑步和做俯卧撑,然后慢慢积累出来的对于身体的自信。我当时某天想着做俯卧撑好了,然后大概做了6组,每组10个,做了60个,再继续做的时候,就一个也做不起来了。然后第二天早上还没多大感觉,随后到下午睡醒,肌肉开始非常疼痛,我可能忘记练肌肉的感觉了,以为是怎么回事,就多按摩一些,过了好几天才有好转,随后就这样慢慢开始,从一组十个,不断加组数和每组数量,每次每组只加一个。最后做到一组能做25个,做个10组左右,当然中间休息的时间还比较长,因为间隔着腿部的训练。跑步也一点点加着速度,循序渐进,很有收获。
这个时候,我在想或许去看看其他的锻炼项目的锻炼方式,看了桥、倒立、拉伸和立定跳远,也看到了不少人所记录的自己锻炼记录,在一定量的坚持锻炼反省总结提高之下,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实,刚开始是想看军队的训练方式的,但看了一些之后,感觉军队的训练方式,并不值得我去借鉴。当时,我还在想人能不能和动物一样运动能力更高一些。因此才去看点极限运动中运动员对于自身能力的发挥,以此来开阔眼界。普通人,往往会因为环境的限制,自身观察世界的角度都会比较狭窄,或者有壁垒,而囿于自己的惰性等人性中的弱点,畏惧不前。从而以为大家都差不多,来安慰自身无法做到的不足。
通过观察各领域的顶尖存在、读他们努力的过程,是可以从中开阔视野的,领略的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摘一段对徒手攀岩的介绍。
所谓徒手攀岩
(FreeSoloClimbing),就是不借助绳索、保护带或其他保护装备,徒手攀爬岩壁。攀岩者只有一双鞋、一个挂在腰间的粉袋(用以涂抹双手防滑),完全依赖自己的身体甚至是几根手指,像壁虎一样挂在光秃秃的岩壁上。徒手攀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在徒手攀岩的维基百科页面上,有一串长长的死亡名单(所以这个真的不值得推荐),那些著名的攀登者从几百米高的悬崖坠落。
摘自:
https://www.jianshu.com/p/20c10fa2cf5e
这篇文章里面,有对AlexHonnold的一些采访,还是很精彩的。
首先是他的专注和他对环境或对用的东西的选择,这体现了他在这项运动上的志气。
“看书,锻炼,攀岩,这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看看他在脸书和Instagram上晒出的行装:大捆绳索、多只快卸扣、几本书、T恤、鞋子。哦还有,爱吃甜食。”
通过采访还能看到他在这个领域上的学之以序。
最世界:“你想对那些想要尝试徒手攀岩的人说什么?”
ALEX:“徒手攀岩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不会让别人放弃尝试徒手攀岩。但是我会对那些想要尝试人说,一步一步慢慢来,用大量的时间和练习去打磨出一个坚实的攀岩基础,从而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信心。就像我,已经攀岩20年了。”
我被他这20年的基础所触动。我们要做一件难事,真的要将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一步步地夯实,而不是自大冒失地以为自己能够如何,导致浪费时间蹉跎岁月,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使拥有很强大的攀岩能力,他依然是小心翼翼的,这是慎终如始的品质,是对自己生命的认真对待与尊重。
最世界:“你在挑战徒手攀岩之前,是否会做一些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
ALEX:“这个还是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徒手攀岩路线的难度。在真正开始徒手攀岩之前,我会至少先做一次绳索攀岩:寻找路线,清扫路线上的灰尘、苔藓,体会试攀下来的感受等等。只要我对完成这次徒手攀岩挑战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我就会开始徒手攀岩。为了能有这份十足的信心,每次挑战前需要做的准备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反过来说,也只有我有十足的信心后,我才会开始徒手攀岩的挑战。”
这样一位认真专注的攀岩界顶尖运动员的经历,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至少让我减去了很多毛躁的感觉,在需要刻苦努力的时候,更加有了约束自己的动力,也再次体会去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能力的短板,补齐自己的基础能力的某项缺失,改变自己的毛病,向着目标接近。
带我学习自然国学的老师讲过,“基础之重要远超乎大家的想象。几乎是践行自然国学中最要紧之事,就和开蒙不知序专勤,一辈子都吃亏一样……基础训练,体力,能力,学识的准备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人在面对各种名义的岔路之时能否选择对,是件很难说的事,践行自然国学和日常工作、生活没啥两样,就是不断的取舍选择,所以学会选择才是真正必须的基础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都邯郸有一位青年纪昌。他从小就梦想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
于是他拜当地的名射手飞卫为师,飞卫告诉他,学射箭首先要学会不眨眼,能睁着眼睛睡觉,还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纪昌回到家里盯着织布机的梭子练习眼功。
两年后,他练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觉时可以整夜不闭眼,同时他又用头发系着虱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地观看,终于能把虱子看成马一样大。于是飞卫收纪昌为徒,十分赞赏他的射技,称纪昌为天下闻名的射手。纪昌对此并不满意,一心要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与师父较量,依然不能胜过师父。
飞卫告诉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蝇老师,箭术高超,自己与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纪昌就去拜甘蝇老人为师。老人告诉他,使用弓箭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说罢,老人站在悬崖边上,不用弓箭,用手模仿着搭弓射箭,却使苍鹰落地。甘蝇告诉纪昌,这才是“不射之射”。
纪昌在甘蝇处学艺九年后,回到邯郸。他似乎变了一个人,飞卫才称他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从此以后,人们见到的是一个温和慈祥、与世无争的纪昌,他再也无心在众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
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了。
即使最后的“不射之射”好像有一些玄幻色彩,这个改编的故事也依然颇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意趣。纪昌先生学箭的刻苦专注,真的非常人所能及。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很高的能力,都是需要刻苦努力做铺垫的,有技巧,有经验,有总结,而这些都需要长期刻苦努力地打磨。
其实,看过这些故事,就会在转换领域的时候,看到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的可笑,以为有什么捷径可走,想着一下子如何如何,因为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就认为自己在其他领域可以破坏学之以序的序列,真的是非常骄傲自大和想当然了。尤其是学习自然国学的领域,更得谦虚谨慎、踏踏实实,不能妄自尊大,拿着自己如何如何的幻想,去实践这堪称逆旅的学习,真的不知说什么好。
在这些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自己运动的短板,协调性。对于有着技巧的运动,我做得往往不够好。
我游泳学了数年,才在今年四月份学会换气。小时候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却没有学会爬树,而在中学时代,立定跳远一直都是一米五左右,离及格线还有段距离。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并非是自己力不足导致的能力缺失,而是因为自己没有长期用力于仁,自身慎独的不足,自律能力不够,选择的能力不够,改过的能力不够,才一直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些坏习惯反倒会反反复复的重新冒出来。
“强大的自律能力是践行自然国学之必须。任性就干脆别来,因为真实不会因为你的任性有半点改变,不改任情任性之恶习,再自我心理安慰也是无济于事。在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反差面前,只会磕到头破血流。”
在游学时,我还对老师坦白自己的坏习惯没法自己克制,说以后和大家住在一起,让大家监督着我。随后想想,何必畏难,不去学习自律和慎独呢,不自己多努力点呢。其实自己有着克制自己的经验,其中就包括最近看视频放松的坏习惯,哪怕感觉有些焦躁,但过会儿就好了。只是这些克制不够连续,造成了一些反复,所以自律上最终崩溃。但是现在重新把自律当成类似于锻炼身体的方式去锻炼它,慢慢应该就会好起来。
这些经验都可以证明,自己不是力不足,而是不“用力于仁”,试图给自己留后路,放松,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有着学习的固蔽之处,也就是德行的缺失,践行不够。
“德固,学则不固”,一直是老师强调的。讽刺的是,自己始终在某些方面逃避着这句话的实践。我大体知道自己自大的一点,但未曾那么清晰的明白。如果自己足够谦虚的话,理论上自己应该对自律的学习非常用功才是。剖析到这里,非常震惊,因为我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没有意识到是在对这句话的学习上出了问题,然而这句话和改过之间的联系,老师曾反复强调过。
“察其所安”,“安,所乐之处,其志所在。”
“而所安之处,就是你每次有意无意习惯性的,可重复性高的那部分行为模式。其实就是已经形成的习气,志气,诸多综合之后的结果。有些是对的是好的,但有些就是错的,那么就要改。而且在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修正的能力,对错好坏善恶要在不同环境下才有意义。这种专注力的训练其实就是德行的一种,德固则谦,学则不固,岂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自己,而不执着于固有的能力和认知呢?”
从这点看,自己的立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自己身上的固蔽之气还是需要不断努力去克服,那种封闭和畏惧,真的不该有,既然存在,那就需要克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