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钢铝车身右手IMC架构,亮出肱二头肌的极狐发问还有谁?

如果要总结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事件,那么今年7月某媒体组织的比亚迪汉EV在和极狐阿尔法S的对撞测试一定可以上榜。

在这次碰撞中,极狐阿尔法S在完成对撞测试后,车身的被动安全性以及电池的安全性都呈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为什么极狐可以如此硬核?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毕竟极狐也是我最看好的造车新势力,无论是推出这次碰撞,还是跟华为的联姻,低调的极狐总会给人一种“技术宅”的印象。

白车身的时代革命

在分析极狐硬核的秘密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白车身是个什么东西。

白车身是整车装配的基体,包括地板、上装两个部分。我们在一辆车上所能够看见的除了四门两盖、动力系统以及内外饰之外的金属部分,就是白车身。

千禧年前,白车身的设计主要围绕着车身结构的优化而开展,所以也就有了笼形结构等等成熟的白车身构型。千禧年后,随着材料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白车身的设计开始朝着新材料的方向在转变。

于是,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了铝制材料以及复合材料被运用到了白车身的结构之中。目前铝制材料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全铝车身,另一条则是钢铝混构车身。

我们都知道,全铝车身始终存在两个无法绕开的课题:一是制造成本和工艺难度,二是维修成本和维修门槛。即便是维修师傅遇上全铝车身也头痛不已,毕竟全铝车的维修门槛很高,而且耗时费力,工艺复杂。

于是,保留全铝车身的优点,而没有全铝车身缺点的钢铝混合技术诞生了。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奥迪A8在完成了从第一代车型的换代之后,也从“全铝车身”转投了钢铝混合技术的怀抱。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来看极狐品牌钢铝混合车身的特别之处了。

所谓上钢下铝,就是在极狐的白车身架构中,立柱、车顶、门槛等上装区域,采用高强度钢构成。在A柱、B柱、门槛等区域使用1500MPa的高强度钢,从而保证驾驶室区域在承受猛烈撞击之后乘员舱的结构完整,保证乘客足够的生存空间。

大家可能对1500MPa没有概念,这么说吧,超豪华级别的奥迪A8用的超高强度钢也在1500 MPa左右。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一平方厘米)大小的热成型钢就能承受15吨的重量而不发生塑性变形,就好比将一头鲸鱼的重量压在我们的大拇指指甲上。从这点来说,极狐跟奥迪A8站在同一起跑线。

而在地板、底盘等下装部分,极狐的白车身结构则以大量的高强度铝型材、高压铸铝件以及高等级铝合金板材来构成,主要以铝材形变量大且轻的特性来完成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要求,结合高刚性的车身上装,形成了一个刚柔并济的车身结构。

但是对于任何一款带有铝制材料的车身架构而言,难点永远无外乎两个层面,第一是铝合金材料,第二是铝制材料的拼接技术。

在材料的层面,极狐首次开发了屈服强度更高,碰撞溃缩弯折角110°以上的新铝合金材料用于前纵梁的吸能,在门槛的区域还开发了溃缩角120°的材料。

在拼接层面,因为材料特性的不同,钢材和铝材是不可能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的。毕竟,钢材多以焊接为主,铝材多以铆接为主。一冷一热,如何平衡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极狐的蓝谷麦格纳工厂应用SPR(自冲铆接工艺)、FDS(热熔自攻螺接工艺)和胶接等先进连接工艺,实现钢材和铝材的结合。

以极狐阿尔法S为例,其车身上应用了1276颗SPR锁铆螺钉、430颗FDS流钻螺钉和超过150米的高强度结构胶,实现了钢铝材料的完美连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辆电动车,极狐的车身结构在设计中则着重强调了电池仓的安全防护。从结构上来看,极狐将动力电池整体设计融入到车身和底盘设计开发中,通过26个连接点将动力电池与整车紧密连接在一起,确保了电池仓的结构安全。

事实证明,大量铝制部件的运用,大幅度的降低了极狐车身的重量,以极狐阿尔法S为例,其车身中铝合金材质的比例占比达到了45.5%。在电动化时代,更轻的车身不仅会带来更好的被动安全能力,更会带来更强的续航表现。

可以说,奥迪A8是钢铝混合技术应用的破局者,而极狐的钢铝混合车身则兼顾了用户的获得成本与维保成本,进一步拉开了这种高端技术的普及序幕。

拥抱未来的IMC架构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一骑绝尘,造车新势力迎来第二春,传统车企纷纷加码,窗口时间异常宝贵。

智能汽车由软件定义,而架构的意义是承载软件,孕育生态。正如安卓与ARM之间的关系。历时多年打造的IMC架构,让极狐能够快速、高效的在新能源市场取得突围和突破。

我们都知道,IMC架构是极狐在2016年底开发的智能化整车平台架构。

从模块化的层面上来看,IMC架构可以支持不同车身构型的产品开发,轴距的覆盖范围达到2.5米到3米,可以基于该平台衍生出不同级别的轿车、SUV、MPV等一系列的车型。IMC平台以高性能、高安全的三电结构为依托,并可以根据电动机的优势轻松的实现前驱、后驱、四驱等不同驱动形式的需求。

从智能化平台的定义上来看,IMC架构也基本具备了一个智能车平台应有的“软件可升级,硬件可插拔”的核心诉求。

高冗余的硬件特点,以及不断迭代的软件系统,将智能化的技术合并在一起构成了IMC平台智慧、性能和安全的主体特性。

在智慧的层面,IMC架构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高算力以及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计算能力,保证未来出行的智能驾驶场景下,可以满足产品快速迭代的需求。而基于这一理念,极狐下一代的电气架构将会做到未来将电控软件和硬件分离,从而进一步压缩产品迭代的升级周期。

在性能的层面,IMC架构采用高性能线控的全面冗余设计,在传感器、计算、供电电路、执行单元都做充分的双冗余设计。这意味着在行驶过程中,即使某部件出现失效,乘客也可以安全抵达安全的地点,提前铺垫了智能化出行时代的自动化驾驶需求。

至于安全,除了钢铝混构车身的被动安全之外,IMC架构还将整车的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电池安全等考虑在内,从而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保障。

北汽蓝谷也在过去十年内积累了大量数据和实际的行驶里程,可以看到来自用户的真实道路驾驶里程已经超过200亿公里,具备了大数据时代的特性。

无疑,IMC架构突破传统造车的局限,通过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的整合,依靠硬件能力、系统算力和生态合力,来构建无线互动延展的未来出行服务体系。

小结

硬核的极狐没有秘密,极狐的钢铝混合白车身的确傲视同侪。IMC架构更是黑科技满满,给极狐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而源自于北汽蓝谷麦格纳高端制造基地,也为其高端品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左手是钢铝车身,右手是IMC架构,两大核心科技在手的极狐硬核的奔跑在智能汽车的无尽赛道上,而星辰和大海注定是极狐永不停歇追求的诗和远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0月 7日
下一篇 2021年 10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