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外号叫做“基建狂魔”,睡一觉的时间,一座新火车站诞生了;看一场电影的时间,一座桥已经完成了拆除……
中国人在建筑上的天赋让外国人惊叹。因为中国工人们遇山开山、遇水搭桥……中国铁建甚至放出狠话:挖隧道,你只需要告诉我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星球上就没服过谁!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中,有81座都在中国,现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放眼全中国,俯卧在大江大河上的桥没有一个是我们中国人建造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但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说法,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有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但这位口出狂言的外国工程师怎么也不会想到,仅用了3年多,中国人就凭自己的本事把桥架在了钱塘江上。
而这位让世界惊叹的工程师叫做茅以升。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在他10岁那年,家乡过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这让孩子们都非常高兴都跑去了文德桥上观赛。茅以升因为肚子疼,只能躺在家中休息。正羡慕小伙伴能去观赛的茅以升,却得到了文德桥坍塌的噩耗。
由于观赛的人太多,脆弱的桥基承受不住压力轰然倒塌,因此多人丧命。
从那时起,小小的茅以升就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造个最结实的桥。
后来,茅以升只要在书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将它抄录在笔记本上。几年后,足足写满了厚厚的几本大本子。
为了实现自己的造桥梦,1916年茅以升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去参加留美研究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公费保送到康奈尔大学桥梁系。
茅以升到了美国后,深深被他们在工程建造方面的先进惊叹,更是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之大。
他不敢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的时间,疯狂汲取知识。在康奈尔大学,他勤奋读书,仅仅一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为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茅以升一边在建筑公司实习一边攻读博士。
最终,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震惊海外,他的科学创见也被成为“茅氏定律”。他也因此被授予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和“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这时的茅以升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如果他选择留在美国,等待他的是优渥的工资待遇和科学研究资源;如果回国他将放弃一切从头开始。
茅以升没有犹豫,他选择回到祖国。
刚回国时,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才技术,无法让茅以升造桥。无奈之下,24岁的他回到母校当起了工科教授,并一教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培养了很多年轻人才,但茅以升从来没有忘记过要造桥的梦想。
1934年,为了打通浙赣铁路和沪杭铁路,中国决定在钱塘江上造一座大桥。茅以升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迎难而上临危受命。
时年38岁的他,接手项目之后,便每天风雨无阻地和工人们战斗在第一线。他严格监管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连一颗22毫米的铆钉都不放过。
在设计时,茅以升考虑到当时时局不稳,桥身结构采用下层为铁路、上层为公路及人行道的设计,以备大桥遭遇空袭时上层公路面能为下层铁路面起到掩护作用;正桥15个桥墩墩距相同,桥墩预先多备一孔,即使任何一孔钢梁被炸,都能迅速修复继续通车。
但因为江水湍急厚厚的泥沙时常变化莫测,茅以升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都被他一一攻破,他们用 “射水法”,解决了江底打桩的难题;创造“浮运法”,巧妙利用江潮涨落的力量把钢梁安置于桥墩之上。
这些在当时中国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解决了工程中的80多项技术难题,是极不简单的一件事情。
1937年,工程尚未结束,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8月14日大桥工地遭到三架日军战机轰炸,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
9月26日凌晨4点,随着低沉的轴承滚动声,第一列火车从这座大桥上通过。这意味着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化大桥正式通车!更意味着中国桥梁工程史此刻被这座大桥彻底改变!
据当时铁路局估计,大桥通车仅三个月就抢运了大批军需、民用物资。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没过多久,南京派来的丁教官告知茅以升前线战事吃紧,钱塘江大桥必须炸掉。
这座桥是茅以升毕生的理想,更是 效祖国的宏愿。起初,茅以升表示了坚决反对。
但是丁教官的一句话就让茅以升“弃甲投降”。
“修桥不易,但是这座桥不能留给日本人。”
短暂的沉默之后,茅以升只说了一个字:炸!
当时的丁教官设计的是炸毁五孔钢梁即可,但茅以升却在设计图上将十四号桥墩圈了出来:“要炸就炸彻底!不能给日本人修复桥的机会!”
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5点,茅以升含泪亲手炸毁了仅仅存在89天的钱塘江大桥。
可这战时的生命通道,自建成到炸毁的89天时间里,让100多万军民借此得以转移。
茅以升事后感慨地回忆:在大桥工程进行时,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副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因为前四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独没有火。可是迟迟没有人对出下联。没想到,炸桥后,五行不缺火了,桥却断了。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茅以升终于接到复桥的命令。此后7年,经多次修复,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再次通车,茅以升当初的泪誓终得实现。
钱塘江大桥通车的那天,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回忆:那时的茅老先生,已是1500度的高度近视只能看到人影却看不清五官。
但是茅老登上这座沧桑的大桥时,却坚持自己走步,履蹒跚地扶着栏杆,他的目光一刻离不开寸土寸铁。
现在,钱塘江大桥已经67岁。
远远超过了当初预计的50年寿命,被世人称为“桥坚强”。甚至负责日常维护的工程队也表示:钱塘江大桥从来没有经过大修大整,每一颗铆钉都很牢固。
茅以升老先生曾说“立志为桥,归国为民,奋斗作桥,以身渡人”,他所建造的桥也如他一般,即便在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即使面对纷飞的战火也不会动摇一丝一毫。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
?
晚年回顾一生,茅以升曾这样评价自己:“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奋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