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但是,很多时候,也许是被那耀眼的金光闪花了眼,人们对黄金的认识并不那么清楚。
想长生不老,想点石成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开始疯狂地去找寻拥有这些金灿灿的家伙。于是,围绕着黄金的悲剧、闹剧轮番上演。
长生不老的金丹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句歌词,说的可不是康熙皇帝一个人的心声。对长生的渴望是历代君王们永恒的追求。
最著名的那位,要属秦始皇了。他统一六国后,更是迫不及待地追求不死仙药。为了这个,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当然,最后长生药没找到,倒是留下一个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求取仙药此路不通,人工制造长生不老药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于是,方术之士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黄金了。因为黄金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入地千年不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不朽,在方士眼里当然是个最佳选择。
作为制备不死金丹的一种技术手段,炼金术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就像葛洪说的那样,“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指雌黄、雄黄、丹砂),立成不疑”。
汉武帝同样是个极度热衷神仙方术的皇帝,方士李少君曾经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至物,至物而丹砂可化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而事化丹砂诸药剂为黄金矣”。这是中国历史上炼金术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
后来的历代封建君主也是极力推崇炼金术。中国炼金术也在唐朝登峰造极,唐代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炼丹炼汞,修炼长生之道。
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因为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药金,其主要成分是汞、铅、砷、硫等化合物,丹药中毒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唐一代,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皇帝皆因服食丹药而暴毙。看到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宋代以后的皇帝们就再也不敢冒险尝试了。
牛顿的“专业”不是物理是炼金术
当然,炼金术士不是中国独有,在西方,它一样曾经盛行。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黄金的渴望。
说起来,西方炼金术的理论基石还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他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水、土、火、空气构成,物质的所有形态都由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组成。于是,炼金术士们相信金属是由一种蒸汽,经过漫长的岁月凝结而成。但是通过炼金术士精妙的技艺,这种转变可以在一天之内或者在一段短时间内完成。
现在稍有些科学知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话,可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17世纪的一位家喻户晓的科学巨人却认为炼金术著作中藏着从远古时代就保存下来的智慧,穷其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炼金术中。他的名字叫作伊萨克·牛顿。对,就是那个被苹果砸中脑袋的大科学家。
牛顿对于我们而言,几乎就是科学的象征,是全世界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不会非黑即白,虽然牛顿以他的物理学和数学研究名垂青史,但他却以更大的热情来研究神学和炼金术。
汉弗莱·牛顿,这位牛顿的族人曾在1685-1690年间担任牛顿的实验助手,他曾提到,每年的“春季6周和秋季6周”,牛顿完全沉浸在炼金术的研究之中,“不分昼夜,实验室的炉火总是不熄”。他常常彻夜不眠地守着熊熊炉火。终其一生,牛顿写下了65万字的亲笔手稿,这远远超出了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全部文字的总和。
纵然伟大如牛顿,也不可能找到那块本不存在的“哲人石”,这不啻宣告了炼金术的最终破产。
特洛伊的黄金宝藏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伊里亚特》中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不仅奠定了希腊文学的基石,而且成了系列历史的开端。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从19世纪以后,被很多人怀疑它的的真实性,人们推测这只是个并不存在的民间故事。但是有个人,从没怀疑它的真实性,反而,他从小就痴迷这个故事,而且一直处心积虑要找到特洛伊的黄金宝藏。
从1873年起,德国人谢里曼的名字就与特洛伊联系在了一起。他曾经这样写道:“当我还是一个穷孩子的时候,我就有了(挖掘特洛伊)的宏伟构想。”
这个混小子早年经商后来成了富商。这并不是他多积极上进,而是他寻找、挖掘特洛伊的志向驱使。1870年,谢里曼认定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沙里克小山最符合史诗中特洛伊城的位置。
1873年6月,谢里曼的发掘队在遗址中发现了金器。在支开了工人们后,谢里曼夫妇将遗址中清理出的金器一一转移,其中包括金王冠两顶、别针、饰链、盘子、钮扣、金丝、金钱和手镯。这些无价之宝,被人们称为“普里阿摩斯珍金”。谢里曼认为这就是特洛伊王宫的宝藏。
随着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其归属问题也引来旷日持久的争夺。当初土耳其政府给谢里曼发放挖掘许可证的前提是发掘出的文物必须有半数上交,而谢里曼却违背规定,将特洛伊的宝物悉数偷偷运出土耳其。
谢里曼本想将这些珍宝在《荷马史诗》的故乡希腊展出,但希腊政府在土耳其政府的压力下,拒绝接受这批宝藏。谢里曼又将它们送到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希望因此受封,但也没能达到愿望。最后,这批宝藏被运到了德国柏林。
半个世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来收藏在柏林博物馆的特洛伊珍宝神秘消失。直至1996年,俄罗斯普希金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上,特洛伊珍宝才重见天日。人们至此方知,那些珍宝早已在二战结束时被秘密运到了莫斯科。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德国人的许多珍宝,也是这么得来的。
于是,特洛伊的黄金宝藏又成为最有争议的宝藏。德国、土耳其、希腊、俄罗斯都声称这笔财富应归自己所有。这似乎又是一场特洛伊战争。所不同的是并非攻取特洛伊城,而是夺取特洛伊财宝。到底谁应该做它的主人呢?没人能说得清。
淘金热中诞生的牛仔裤
可能有人还记得前不久的一条新闻,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要求独立,恢复他们之前的加利福尼亚国。不过,翻开美利坚薄薄的历史册,也确实是这样,在牛仔裤还没诞生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真的还不在星条旗上。
十九世纪初,美国展开一场向西部扩张的西进运动,一批批冒险家纷纷向太平洋西岸推进。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引发一波移民潮,人们放下手边的工作涌向圣弗朗西斯科,淘金的梦想实在太诱人了。
美国政府在淘金热兴起前后正在准备正式兼并加利福尼亚。当时,美国刚刚打完墨西哥战争,把加利福尼亚变成美国国旗上的又一颗星的设想已是大势所趋。政府正需要有美国人能大量进入加利福尼亚,使这地区的人口能达到以州的名义申请加入联邦的法定数额规定。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美国沸腾,世界震撼。在1848年六月时,圣弗朗西斯科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两家 刊因排字工人离去和订户的离散而不得不停刊,连在美国海军“安妮塔号”军舰上也仅剩下六名水兵。
起初,由于金沙在地表层,所以,只要用一个普通的洗脸盆,就可以从沙里淘洗出黄金。美国由此很快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满了圣弗朗西斯科的仓库。
当人们都在河床里疯狂淘金的时候,有个聪明人出现了,20岁出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小伙李维,没有直接去从沙土里淘金,而是改从淘金者身上“淘金”。1853年 李维试着把积压的帆布裁成低腰、直腿、臀围紧小的裤子,兜售给淘金工。
由于帆布比棉布更耐磨,这种裤子大受淘金工的欢迎。于是,李维开办了专门生产帆布工装裤的公司,专门为淘金工、伐木工以及其他蓝领工人生产廉价、朴素、耐磨和功能性强的可充当工作服的裤子,并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为品牌。
早期,顾客常常反映口袋因缝线磨损而脱落。一位来自内华达州的裁缝雅克·戴维斯就发明了以金属铆钉来加固男装工作裤后袋的方法。他和李维联手申请专利,一起生产这一富有创意的新工装。
1873年,李维和雅克一起为牛仔裤上所用的“撞钉”申请了专利,并且开始生产钉上铜铆钉的工作裤。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牛仔裤诞生了。以布匹编号501命名的Levi’S 501,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标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