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15份来自雪域高原的毕业答卷

在青藏高原上抡镐头,考验的不仅仅是体力。几天下来,学员们手上盖满水泡和老茧,强烈的紫外线和干燥的空气让所有人都褪了几层皮。然而,站在自己亲手搭建的高原阵地上,大家成就感“爆棚”。

23天西藏驻训,15份申请书,学员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将誓言写入毕业答卷。

目光犀利,出手利落,抽出故障模块,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组件替换完成,雷达 警指示消除。短短30秒,大四学员吴红盛就将某型导航装备的故障排除,赢得部队官兵的一片掌声……

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苍穹似乎触手可及。毕业前夕,西藏某演训场,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的15名优秀学员在雪域高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演同训。与20多天前刚入藏时相比,这15名雪域高原的特殊“来客”那黝黑的脸庞、粗糙的手掌和15份申请书,诉说着他们毕业前成长的心路历程。

入藏前的7天7夜,是不断成长的黑夜与白天

听说要去西藏驻训,学员王志翔第一个 了名。

专业成绩前40%、体能联考全部达标……15个入藏指标吸引了300多名满足条件的学员前来 名。医院体检、成绩排序、综合衡量……一路过关斩将,王志翔终于拿到了“入场券”。

与王志翔一样,还有14名优秀学员获得了这份珍贵的“毕业礼物”。进藏之前,他们集中前往广州,与空军通信某旅进行3天的训练和装车准备。

转眼到了启程的日子,带队队长李景观带来了“坏消息”:发往西藏的军列,行程要7天7夜,15个人只分到了8张卧铺票。

李景观原本想把难熬的硬座分配给担任骨干的学员,不承想这“苦差”成了大家争抢的位置。“大家一起经历了4年风雨,为同学战友吃点苦算不了什么。”王志翔说。

通往世界屋脊的行程有6000多公里,从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军列下来,不少学员的脚肿得几乎快塞不进作战靴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每一个站点下车检查维护,是大家每天的“必修课”。学员们跟着士官班长巡查装备,用双脚丈量整列火车,每一根缆绳、每一颗铆钉都要仔细察看。学员付豪数过,22节车厢来回穿梭得走近千米。

水天相连,一望无边,列车驶过青海湖,温度骤然进入冬天,指甲盖大的雪花拼命从门缝往车厢里钻,学员们相互簇拥在一起,大学4年,大家第一次如此紧密地拥抱。

穿越唐古拉山时,大家初次体会了高原反应的威力,嘴唇显出缺氧的紫青色。但一听到“全体注意,下车紧固装备!”学员们的热情就沸腾了。“一!二!三!”大家手提肩扛,合力举起沉重的紧固器。

列车徐徐驶向雪山,天空越来越近,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学员们入藏了。

嚼口馒头喘口气,用双手搭建起“最高”的阵地

还没来得及看清营区的大门,驻训学员便被拉进了场站宿营。

入藏第一夜是最难熬的,终于有了安稳的床,学员们却怎么也睡不着:耳畔是呼啸的风声,头顶是浩瀚的星河,高原反应袭来,突突的心跳声撞击着耳膜,咳嗽声像会传染一样此起彼伏。

刚来的头两天,有时嚼口馒头都要喘口气。但来不及等到高原反应缓解,学员们就要在布满坚石的戈壁滩上开辟阵地。大伙儿气喘吁吁地扛着工具,镐头砸在光秃秃的地上,只迸出火花却不见痕迹。

学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入藏驻训,可不能让驻地官兵瞧不起!尽管强烈的紫外线和干燥的空气让所有人都褪了几层皮,清一色的“高原红”爬上了学员的脸颊,但队员们硬是用盖满水泡和老茧的双手一点点将营区外那片荒芜的戈壁打造成了设施齐全的“新家园”。

短短9天时间,从加固路面、搭建营房、架设围栏到扛水泥、挖水沟,一条条电缆深埋在高原的土石中,听着帐篷外五星红旗猎猎作响,大家成就感“爆棚”。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迅速适应高原,学员姜棣榕从不吃辣,面对辣味十足的前送饭菜,队长特许他每餐可离开驻训地回营区吃,可他却主动放弃了这项“特权”:“毕业去了部队哪有那么多选择?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即便被辣得直跳脚,他也坚持和大家在一起。

高原的恶劣环境不断刷新着学员们的认知。一次学员吴红盛和教员来磊去内场考察装备,明明刚才还是大晴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瞬间将二人吞噬,靠着辨认不远处雷达天线模糊的轮廓,他们一路摸索才躲进了雷达操作间。相互对视,两人仿佛变成了“土人”。

尽管艰苦,学员们还是找到了自得其乐的窍门:在离蓝天最近的地方投篮,在空气稀薄的高原练健美,戈壁滩上有寻不尽的奇石,学员们自己调油漆“纯手工”打造阵地文化墙……高原上的种种乐趣不断地被大家开发出来。“把雪域高原当作自己的家,再艰苦的条件也就不算什么。”学员刘思凡在笔记本记下了这样一句话。

无垠的高原还给学员李金虎带来了灵感。他发现,在高原的特殊环境下,平常训练时最皮实的装备也常常“趴窝”“卡壳”,不是油机打不着就是数据链不通。面对设备结冰、油管炸裂等高原装备的“常见病”,李金虎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高原环境中短波通信作战问题研究。

最美的毕业答卷,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战机航向改变,立即启用B点进行通信补盲……”学员张润泽神情严肃,有条不紊地启动某型对空通信车。与场站官兵同住同训近一周,这套操作流程他早已烂熟于心,几十个开关旋钮操作准确无误。

在驻训单位的装备考核中,15名学员按照各自专业,分散到各个装备台站,请经验丰富的驻地官兵当“主考官”,一对一考核。最后,大家都以全优的成绩为驻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成绩的取得源自平时的付出。每天训练不管多晚结束,李景观都要邀请驻地官兵给学员们开“反思会”。“天线架设时绞索为什么卡了壳”“微波接力的链接掉线问题在哪儿”……随着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被逐个解答,学员们的心也渐渐走出象牙塔。

“我能给班长讲清雷达的信号是怎么产生的,但班长们却能告诉我屏幕上的噪点哪些是山哪些是营房。”学员司佳佳在“反思会”上说道。褪掉身上的“书生气”,多来一点“硝烟味”,这是他给这次驻训定下的小目标。

让学员们敬服的,除了驻地官兵丰富的经验,还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入藏前,每次上光纤熔接实验课,学员付志峰都心有余悸。教员曾反复告诫,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如果扎进手里,根本找不出来,只能连肉一块挖掉。在高原上,一次光纤突发故障,同行的部队士官蒋伟来不及做防护就提着熔接机冲了上去,付志峰刚想提醒,蒋班长早已接好一根。“时间分秒必争,平时不怕掉肉,打仗才不会丢命。”举起满是伤痕的双手,蒋伟对付志峰说。

亲手架设天线、亲身铺设地网、亲力操作装备,和比自己年长经验丰富的老班长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学员们学到了很多。

每当看到自己负责保障通信导航的战机在眼前起飞,在祖国的高原像雄鹰般翱翔,带队的教员余旺盛都会和学员们一起紧握拳头,彼此递上一个自豪的眼神。

站在自己亲手搭建的国旗台下,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15名学员庄严宣誓:“我自愿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3天西藏“淬火”,15份“三到”申请,仰望蔚蓝的天空,铿锵誓言写入他们的毕业答卷。

因为亲历,所以懂得

■陈 卓

翻越唐古拉山时,透过军列的车窗玻璃,高原的壮美景致一览无遗。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向窗外远眺,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驻训生活。此时,空军工程大学的15名学员正在承受着身心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内心的激动,一边是身体的不适。

登车之前,学员姜棣榕一度认为此次驻训更多的是去体验生活、感受不一样的青春,甚至隐隐还在为毕业前能领略一次高原美景而窃喜。

但在7天7夜的进藏旅途中,在雪域高原的实战练兵中,震撼他的不仅是群山高耸的西部美景、广袤无垠的雪域风光,更多的是那一股激荡在雪山之巅的高原部队军人特有的“精气神”。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对毕业的选择又多了一项答案: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泰戈尔曾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一次亲历,抵得上100次教育,让青年学员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感受风雨,在风暴的漩涡中去体悟人生,必定会让他们懂得更多、成熟更快。亲历过后,他们才能真正懂得高原官兵的奋斗豪情,才能亲眼看到青藏高原的现实环境,才能切身体悟边远艰苦部队的创业空间。无疑,这一趟毕业“淬火”的亲历,将是他们人生中最生动的毕业教育。

青春因选择而多彩。不可忽视的是,那些浩浩荡荡奔赴祖国边疆和边远艰苦地区的学员们,有些是带着一腔激情去的,有些是带着复杂心绪做出的决定,这可能会导致少部分人因为对艰苦地区认识不足而怨天尤人,也有人会因为没有得到想象中轰轰烈烈的生活而失落。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句话,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人在十字路口时应有的态度。少年心事当拿云,在青年时期远离浮华、投身艰苦,无疑是一种更富进取精神的选择。但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一件易事,创造一个机会,让青年人在经历中目光更高远、步履更从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种程度上讲,毕业选择才是军校四年真正的“成人礼”。我们渴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但青春只有一次,敢于向梦想看齐,才真正迈出了通往胸中日月的第一步。南风轻送,骊歌响起,当年轻的你背上远走的“行囊”,里面装满的是亲历艰苦的记忆和大展宏图的梦想。

有一种遇见,一眼凝眸,便是永恒;有一种选择,经历过后,更加坚定。在毕业季播种新希望,我们期待,你的起点站是母校,下一站是梦想。

(黄学文、袁启迪摄影)

做一只搏击远方的雄鹰

尊敬的党支部:

马上就要毕业分配了,作为军校学员,我们的人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抉择,每个人都有迷茫、犹豫,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临近,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召唤,那个声音逐渐清晰:我申请毕业后,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4年的军校生活,强健了我们的体魄,增长了我们的知识,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踏上毕业这条新起跑线,此时此刻,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我们更应该急国家之所急,想军队之所想,做承重墙中的一块红砖,用自己的身躯顶起祖国的蓝天。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干事创业的时代,广阔天地任我们驰骋,我们将大有可为。尤其是这次来到高原驻训,我更明白了军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好男儿志在四方,是雄鹰就应该搏击远方。我不愿意平淡度日,也不想碌碌无为,艰苦算不得什么,我要在“三到”岗位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将热血融进强军事业的洪流,将梦想根植于强军大道的沃土。

今天和平的国际环境,离不开边疆稳固,离不开一线官兵的枕戈待旦,离不开扎根高山戈壁的隐姓埋名。驻训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场站官兵们黝黑的脸、粗糙的手,被他们天下为家、建功边疆的豪情所鼓舞;也看到了他们幸福的笑容,更被他们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的精神所打动。献身 国,男儿本色,我希望毕业后,能像他们一样,将青春化作一盏灯,照亮强军路上的风雨兼程!

请组织考虑我的申请!

此致

敬礼!

王志翔

2019年5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6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6月 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