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技能竞赛中披荆斩棘,用一技之长擦亮人生,冲破成长“天花板”;他们运用新技能操纵新设备,通过创新思维为传统产业添“智”;他们传承着工匠精神,在技能成才、技能 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这个“五一”,沈阳制造大厂里大国工匠们朝气蓬勃、元气满满,在各自岗位上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实现人生梦想,为“技能沈阳”贡献青春力量。
精益求精的“数控刀客”
5月4日,在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加工现场,戴超一身“航天蓝”,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数控机床操作台的每一个数据,时不时地看向正在加工的产品。
作为一名航天90后,一个月前,他刚刚升级为奶爸,但为了把因为疫情耽误的生产进度抢回来,整个“五一”假期,他都和同事们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从毛坯材料到精密零件,戴超用匠心雕琢每道工序,编程、装夹、给刀、测量,一个个零件产品经过一番切削雕刻,在他手中蜕变成精密的零部件。戴超在数控的世界里淬炼青春,也一步步把梦想照进现实,成为了一名精益求精的数控刀客。
航天新光是神舟飞船关键部件连接分离机构的生产厂家,也是多个国之重器和武器装备的配套单位,戴超从事的正是这些箱瓶泵阀的生产加工。在周围人的印象里,戴超话不多,他爱琢磨,经常对着一套产品不停思索、钻研、打磨,干完活儿还总要记录加工过程,经过多年的数控操作实践磨炼,戴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从最开始简单地利用手工编程加工工艺程序,到后来熟练掌握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害、数控传、数控仿真技术等智能数控设备的操作应用,成为了生产上的行家里手。
戴超常说,自己就像是他天天生产制作的一枚“小零件”,虽不起眼,但也是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一份力。当然,他这枚“小零件”也有着自己的“大梦想”,成为航天机械加工领域的大国工匠,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
闪闪焊花映照美丽青春
“专注与执着的工作,是实现自我和创造价值的不二途径!”在中车齐车集团沈阳公司新造分厂的生产现场,张福江穿上工作服,半蹲在地上,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眼前“刺”的一声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弧光闪耀……
十二载青春岁月,90后的张福江从毕业以来,就一直在公司新造铁路货车的焊接一线工作。他所在的新造分厂素有“铁军”之称,而张福江则是铁军阵中的尖刀兵。勤学苦练锻造过硬本领的他,逐渐地成长为整车焊接班长、公司“著名”的青年工匠、电焊工高级技师。
张福江作为公司优秀青年员工代表,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青年的朝气与活力,在广大员工中具有良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工作中,他是一名毫不含糊的“完美主义者”,主动带动组员加强工序自检互检,不论问题大小他都严肃对待,绝不允许任何质量问题流转到下道工序,让“一次做好”的工作理念沁入员工心中。在生活中,他始终将学习摆在第一位置,经常自我加压,埋头刻苦钻研,并竭尽所能利用自身技术特长,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平时有积累,眼里要有活儿!”张福江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匠心就体现在飞舞的焊花上。”2021年下半年公司生产经营全面攻坚战,他主动申请到工作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焊接质量要求高的底架转胎班工作,誓要啃下生产工序中的这块硬骨头,打通生产攻坚的快车道。他同分厂广大员工一同创下了日产24辆平车的历史新高,也将一个“生产瓶颈班组”成功带成了公司“先进班组”。
2022年“五一”前夕,公司刚刚获得国铁新造货车1450辆订单。铁路“以货补客”政策使得此次的订单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订单,保障铁路货运运输需求,张福江同一批批沈车工匠以及朝气蓬勃的90后青年员工奋勇争先、勇于担当,“五一”假期坚守岗位,助力公司生产攻坚按下“加速键”。
“以奋斗起航,以劳动圆梦”。张福江就是这样的一名平凡青年电焊工,一把焊枪、一套装备,用奋斗书写不平凡的美丽青春。
劳模摇篮中的“突破者”
“我所理解的劳模精神,就是对技术、对产品始终不放弃的钻研精神,最终形成‘别人做不了的我做,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努力做到’。”在沈鼓集团核电公司屏蔽核主泵工程师王学宇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来都是按照劳模标准要求自己。10年间,他积极参与集团各项核主泵工艺技术革新,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投身到“大国重器”的建设之中。
工作十余载,王学宇除了创新还深扎岗位,不畏困难。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攻关路上,他没有请过一年的高温假,每一个假期他都坚守在岗位上,AP000主泵装配试验,CAP1400主泵动平衡,轴承问题拆解…都构成了他在假期中的美好时光。
王学宇说:“对于我们工艺人员,突破科研难题,掌握关键技术,优化工艺要点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要一直跟着时间赛跑,持续开拓进取,现在还远远没到我们要休息的时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