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车去上班。二线城市的交通,比北上广深好一些,但依旧堵到心慌。
堵的时间久了,便发觉一些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发现,周边的豪车真是越来越多了。
本人属于比马路女杀手级别高一段的女司机,但若堵车时旁边靠着一辆豪车,还是会莫名的心慌手颤,脑补新闻中 道过动辄上百万的豪车维修费。我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工薪阶层,真心赔不起。
以往我会选择尽量停靠在大众车牌的队尾,但是近期发现,可能左边一排车尾是辆保时捷,右边一排车尾是辆法拉利,惊呼有钱人怎么这么多的同时,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一辆看上去旧一些的车了。
此处不探讨该如何赚大钱走向人生巅峰,我只是单纯地联想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因为开着豪车,别人不敢靠近,自然而然减少了事故发生率,从而少了琐事处理时间,少了车损经济支出,少了意外心情烦闷,省下了大把时间和大好状态用以投入工作获得更高的产出。
反观开着大众品牌的车,其他司机心态可能就不一样了。曾看过一则 道,高速路上,一辆大货车刹车失灵,前方一辆价值百万的豪车,一辆普通小车,司机本能地方向盘一摆,追尾了普通车。所幸遭遇横祸的小轿车司机人身无大碍,但事故处理,误工损失,心态修复,哪一项不需要成本?
马太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真实又残酷。
比如跨行转型,能实现华丽转身都是怎样的人?
李一诺,清华大学本科,美国加州大学女博士;毕业后就职于麦肯锡,7年光速成长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后辞职投身公益,回国加入盖茨基金会成为北京处首席代表;2016年,为解决中国孩子上学问题,她再次转型成立了一土学校,旨在培育内心充盈的孩子,为中国教育界呈现了一股不带焦虑的清流。
徐大维,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业优异,能力出众,顺利进入龙头名企一步步晋升高管,任职过平安集团南区事业部渠道总监;在集团内部被评为十大精英讲师后,他转型进入自媒体行业,凭借着5年销售经验和11年一线行业管理经验,出书、开咨询课,丰富的实战技巧引来吴晓波老师亲自写序背书,作品也受到读者大力追捧。
第二个发现,总觉得别人的车道更快。
开车时,我倾向于选择中间道,因为按照学车时教练的说法,这样方便应对左右两边的意外路况。
但我总觉得中间车道特别慢,莫非都是像我这样的新手才选择走中间?看着旁边车道的过往车辆飞驰电掣,我实在忍不住了,决定换道。
没想到换道并没有加快多少。我需要时不时避让街道边突然窜出的行人,或者不打转向灯就变道的车辆,还是得降低车速小心驶过。看着中间车道有条不紊地呼啸而过,我觉得自己已经被同行者甩出一条大街了。
这是否像极了做事的大多数状态?写职场文的,羡慕母婴号,粉丝粘性强,产品变现率高;做母婴号的,又羡慕职场文高大上,可以做咨询可以开课,不像母婴是红海市场竞争激烈。
做淘宝电商的,觉得淘宝平台对卖家太不友好了,必须伺候得好客户,提防得了碰瓷,应对得了抽查;做微商生意的,又羡慕淘宝开放式平台,不需要自己引流。
有时候看到一辆小车左探探右突突着急蛮荒想超车的,心里不免调侃一句,“何必呢,没准在下一个红绿灯我们就又相遇了,能快多少?”
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选好赛道,深耕下去,该到的目的地自然会到,该来的结果也自然会来。如果今天见奶茶店火了想加盟,明天见3D打印火了想投资,不知深浅地趋之若鹜,无异于拿着钱冲进火场。没有深耕便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成果。创投界流行一句话,CEO不是忙着选择做什么,而是忙着决定不做什么。
乱花渐欲迷人眼。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坚持积累,才能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第三个发现,龟速前进的车,遇到有人加塞时才加快速度。
很多司机本来是不急不缓地开着,哪怕跟前车相距5个车头也不会想着跟紧,但往往在有人加塞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猛踩一脚油门,生怕被人抢了先机。结果呢?占位并不理想,大半个车身都已经探进来了,除非咽不下一口气,不然谁会不计成本地迎头撞上?
像不像工作中碰到里的一些人,平素吊儿郎当的,到了选拔竞岗之时,便开始改头换面,卖力表现?结果呢?可能也只能祈求老板一时被蒙蔽双眼吧。
所以,不想被插队的,只有紧跟大流,高度集中,不敢掉以轻心。
曾看到一位阿里的产品经理说过: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开车途中的发现,对于工作的指导意义
1.马太效应的残酷,警醒我们要更加有意识去培树自己的强项。
无论当代的阶级如何固化,存在着如何的不公与差距,唯有时间,对于众人而言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做的,是精益求精,提升自己工作时间的价值;或者早日发现自己的优势,利用时间复利加以打磨,直至形成一项能在市场上拥有议价权的能力。
2. 要坚持赛道,更要知道选择的技巧。
唐山收费站的大姐,怎么能料到,祖祖辈辈认为的铁饭碗,也能有被端走的一天?
选择去微软而放弃小米的同学,怎么能料到,昔日的民企会成为今日资本追捧的独角兽?
选择朝阳行业不选择夕阳行业,这是谁都知道的要点,问题是,怎么判断?
这里简单提三个技巧。
李笑来在《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中,曾鼓励大家多 “思考世界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未来。”
怎么思考呢?考虑今天的现实如何在明天发生变化。
不要用当下去衡量一个行业,不妨用五年的时长去看待一个行业,我们踩坑的几率便会小很多。
入职前,可以拜托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七大姑八大姨找内幕人士聊聊,可以上各类问答、论坛搜索,可以在行上找付费专家探讨;跟春风得意者聊,跟食物链底端者聊,跟供给方聊,跟需求方聊。在咨询如此发达的年代,想找到答案并不难,难的是角度全面,真实还原,这样的考察结果才不容易有失偏颇。
如果实在无处可问,那就记住,当下社会,早没有稳定的工作和职位,摒弃“从一而终”的念头,思考这个岗位能给我带来怎样的迁移能力,适应多岗,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3. 永远跟进。
定期订阅行业内参,定期进入小组讨论,定期参与公司改革性项目,如果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忧患意识特别强的人,至少结交一个打鸡血般上进的朋友,这些主动和被动的跟进会让你跟紧潮流,不被抛下。
总结一下开车途中的这三个小发现,跟职场丛林如出一辙:
- 强者恒强,不想落败的话要紧紧把握住一次变强的机会,拼上全力实现逆转;
- 在这个强大的领域深耕,努力让优势带来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 除非退休那一天,永不止步。
真的,从没有轻轻松松的强大。每一步都是需要咬紧牙关的坚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