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话标准:第一批国家标准的诞生和演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旧中国所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性质的“万国牌”局面。为此在1949年10月,我国成立了中央技术管理局,内设标准化规格化处负责组织开展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苏式化”起步

“苏式化”起步,即把ГОСТ(原苏联国家标准),OCT/BCK(全苏通用标准)等标准翻译为国家、部门或专业(如机床、汽车、农机、重型、工程机械)标准。

1951年,我国与苏联分期签订了对我国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进行恢复和改造的协议条约,大批苏联援建项目建设开始实施,标准化工作也不例外地实施了依靠苏联的方针。我国将从苏联带回来的很多标准资料分发给各个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等组织人员进行标准翻译并出版,最初的国家标准化工作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各个部门开展起来。

第一批国家标准诞生与演变

“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设立国家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和逐步制定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的任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明确指出,“制订和推行国家统一的先进技术标准,是发展国民经济、保证实现工业生产计划的必要措施。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就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部件和零件的通用性与互换性,保证大量生产中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1957年,我国在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立标准局,对全国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布第一号国家标准GB 1《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与封面的要求》。同年,国家技术委员会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制定第一批国家标准,即紧固件标准GB 2~GB121-58,共计120项,包括了最通用的螺栓、螺母、螺钉、木螺钉、垫圈、铆钉和销等7大类产品。1959年和196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颁布了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的机械工业通用标准JB 9~72-59和JB123~161-60,共计103项,至此,这些国家标准(GB)与机械行业标准(JB)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紧固件标准体系,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紧固件标准体系新征程。

“一五”期间,从国家标准到部委标准乃至工厂标准,全面实施“苏式化”,推动了我国在短期内快速建成标准体系。1962年,为配合机械工业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机械科学研究院建议对与产品质量关系密切的4项紧固件基础标准进行修订,国家标准局支持并安排为重点项目。在全国重点标准件厂支持下,组成了“国标紧固件修订工作组”,对GB 38—58《螺栓 技术条件》等标准进行了首次修订,并于1964年经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布,标志我国标准化工作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的转变。

我国第一批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化突破与提升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标准基本经历了“从苏联照搬照抄—采用国际标准—自主研制国家标准—推动国家标准走出去”的关键历程。自1958年120项紧固件国家标准首批颁布至今已过去一甲子,历经四次全面制修订,不仅体现了我国紧固件行业技术能力提升,同时也不断规范和引领行业的蓬勃发展,预计到2021年底,中国紧固件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紧固件第一制造大国。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批实现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之一,紧固件标准化工作见证了我国标准化事业从“起步探索”到“开放发展”和“全面提升”的巨大进步,见证了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贯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推荐性国家标准确保基础通用需求的作用,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5月 25日
下一篇 2021年 6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