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作室 释放大能量
——我市充分发挥劳模作用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广泛组织名师带徒,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在一线打造更多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小组,充分挖掘和发挥企业内部首席技师、创新能手、金牌工人、熟练技工的帮带作用,以传授和学习技术绝活为重点,一对一结对子,一对多传帮带,整体提升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周建章:用创新诠释“工匠精神”
周建章正在工作中。
1991年,初中毕业的周建章进了寿光市齿轮箱厂干了一名钳工。“我们行业内有句老话,五年入行十年懂行,一通百通是钳工。这个活不仅又累又脏,在精细度上要求也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周建章说,当时师傅带了十几个徒弟,要求非常严,每天抡锤子上万次,手上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枯燥的“打铁”生活,是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最终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周建章一人。
正当周建章在业务上轻车熟路的时候,公司转型主攻涡轮增压器。“从传统的农机领域进入高端的涡轮增压器,对个人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都是一个急转弯。没有退路,只能从头学起。”周建章说。
四流道涡轮壳是一种新的涡轮壳,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百分之十的油耗,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我们根据发动机性能要求设计出了这种涡轮壳,但是零件的制造难度非常大,内部结构复杂而且狭小,模具分型、铸造成型难度高,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属于铸造领域的技术空白。”回忆起当初的研发历程,周建章仍然记忆犹新,为了验证一个方案的可操作性,获取现场真实的数据,会整夜跟班生产,不记得有多少次彻夜不眠,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失败。
“有时候也会想,干嘛这么较真,放弃算了。但是如果放弃,就意味着公司投入的所有研发成本将白白浪费,还会失去占有市场的先机。于是,咬咬牙坚持走下去。”让周建章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摸索,这款产品终于研发成功,拿下了两项发明专利,填补了铸造领域此类零部件制作技术空白,对高端发动机增压技术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周建章的带领下,“周建章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攻关项目85项,申请专利达26项,提出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60多项,创造效益3600万元。他先后带徒120多人,安排36名新员工进行实习培训,目前都成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李冠兴: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李冠兴展示他的创新成果。
创新是什么?在寿光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质量检验员李冠兴看来,创新不仅是轰轰烈烈的发明创造,也是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小革。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完成了160多项工艺革新,获得了8项国家专利,把一个个想法变成了现实,为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创造成本,还减少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
2008年,凯马汽车的10万台驾驶室涂装线建成投产,却被一道铁链“绊倒”了。当时采用的铁链吊装方式,不仅极易损伤驾驶室,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为了根治驾驶室在涂装线磕碰损伤情况,我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驾驶室吊装夹具。这种夹紧系统采用自紧式弹簧装置,彻底解决了磕碰问题,并使吊装效率大大提高。该项发明成果被评为2008年度集团QC成果一等奖和潍坊市QC成果三等奖,并成功申 了国家专利。”李冠兴说,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又根据涂装生产工艺要求,设计出了货箱无损伤吊装夹具,实现了多种规格和多个品种吊装,节时、节力、节能耗,该项革新成果于2010年获得了国家创新型专利。
在公司总装车间,工人们每天都要跟螺丝打交道。往螺丝柱上串装平垫和弹垫,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费时费力,很容易掉落散开,浪费很大。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李冠兴就想,如果螺丝柱滚丝前先将平垫和弹垫串上再滚丝,将其成为一体,就可以省去工友们串装平垫和弹垫的工序。在他的技术指导下,配套厂家完成了螺丝的工艺改进,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把工人们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前几年,企业计划生产皮卡车辆,临时在轻卡装配线上通过试运行。结果发现,轻卡装配线上无法装配皮卡车辆,当时企业找到专家对装配线进行改造。专家组对轻卡装配线实地研究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无法实现。“听到这一结论时,我不服气,感觉一定有办法实现!”李冠兴说干就干,带领徒弟们对轻卡装配线进行研究和改造,更改板链运载工艺,重新设置安装了辅助支撑架。经过三个月不懈努力,创新改造成功,使得轻卡汽车装配线既能装配轻卡汽车又能装配皮卡汽车。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019年,“李冠兴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计申请汽车驾驶室涂装流水线专用吊装家具等国家专利12项,一众密封功能的真空助力器等创新成果50项。
郭光吉:群雁高飞头雁领
郭光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角。
走进山东五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分公司的“郭光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型的工地。在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创新成果,还可以通过沙盘展示输变配电标准化施工作业流程。
10kV配电线路耐张杆上有悬垂、耐张线夹、回扎头、接地环、故障指示仪等多种设备,最外侧距电杆在1.5米左右,工作人员在杆上将安全带放到最大也难以伸到安装位置,高空作业时存在安全隐患和效率低等问题。郭光吉带领创新工作室人员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配电线路高空作业平台。“这种新型工具有较好的卡紧功能,平台主体安装在羊角支撑的平面上,并通过螺栓连接,平台主体上表面设有防滑垫。高空操作平台在高空作业时,效率高,动作迅速,安装方便,安全性高,非常适用于配电线路耐张杆作业。”郭光吉一边示范一边说。
目前线路架设过程中,跨越道路施工是非常常见的施工环节,当跨越县公路需要做封路。跨越省路或县级路施工时,一般采用搭跨越架放线施工。造成施工费用成本增加,施工周期变长,制约施工进度及安全施工。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郭光吉团队又发明了一种便携式电力架线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在施工现场搭建跨越架,施工过程中不影响交通,同时节约劳动力,提高作业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共计为公司节省施工费用120余万元。
群雁高飞头雁领。郭光吉积极开展“以师带徒”传授技术,言传身教培养技术骨干。他的徒弟冯子刚在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成为专家人才,山东省总工会挂牌成立“冯子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获得多项政府荣誉,其中刘杰获得潍坊市首席技师、潍坊工匠等荣誉称号,王军海获得寿光市首席技师、富民兴寿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张国明入选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寿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市财政局首批会计专家库专家等荣誉称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