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可在闵行马桥镇上的达闼机器人工厂里,以多关节为特色的多款机器人装配,仍然要靠人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螺丝拧上去。机械装配工,是刘晶晶在达闼机器人工厂内所从事的岗位。对于大多数同行而言,这个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便出现的岗位,每天的职责就是把一个个零散的结构件,用一颗颗螺丝钉固定装配成为一台完整的机器。
快工也要出细活
车间里的工人并不多,大约仅有不到百人,有空调,是一个无尘车间,也闻不到有工业化学品的气味。车间内大家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部分工位需要佩戴防静电手环、脚环等,有的面前摆放着电脑,也有的摆着各种仪器,如同一个大型的实验室。
接触过上百种螺丝
“2008年,18岁的我刚念完中专,和村里的许多女孩子一样,跟着几个姐姐从甘肃来到广州的一个工厂,在流水线做操作工。2014年辗转来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做的第一家工厂是做汽车雨刮器的,主要给国产轿车公司配套,工厂规模不大,全厂只有不到100多个人,有三条生产线,老板是浙江人,员工大多来自安徽、河南以及云贵川。刘晶晶说,负责她那条线的副线上是她老家的一个姐姐,在她的安排下,她做了一个最容易上手的工作,就是拧螺丝。
“我的工作也没有太多能跟孩子分享的,说的最多就是‘妈妈能认得很多种螺丝钉’,”当装配工多年,刘晶晶接触过上百种螺丝种类,她是根据螺纹、螺帽形状以及大小区分它们的。虽然叫不全所有种类的名称,但将十几种螺丝放成一排,她能根据螺孔大小,分辨出该用哪种螺丝。
简单工序背后的不简单
有人说,在这个效率优先的时代,人工拧螺丝这份工作实在毫无亮点可言。
可对刘晶晶来说,这一切并非那么简单,严谨地说,在到了这家生产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企业之后,拧螺丝不再那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从她那条6号线上提出的各种技术改善的建议就有好几条,其中有80%都被采纳应用到了后续产品的工艺提升和创新上。比如装配某个部件所用的螺丝大小或数量更改后,能让装配效率和稳固性更高等等。
跟领导聊天时,刘晶晶也听说工厂接下去会引进机器人装配流水线,后续不再需要人工打螺丝了。“不怕,我们还可以做物料分配,我们最了解这些产品,知道他们要用什么螺丝,用什么零配件,这些工作机器人做不了。”
谈起这份工作的意义,刘晶晶实在地说,“没有想过太多深刻的,如果要说,那就是,在工厂还需要我们的时候,拧好每一颗螺丝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