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盛伟在50米高的电塔上进行带电作业。
脱下绝缘服,头发像被洗过
6月26日,正在省公司进行业务训练的毕盛伟刚回到潍坊就接到了潍城区309国道与北小于河路交叉口以北一处建筑工地急需用电的任务,他要在15米高的10千伏高压线上进行高压带电“接火”,保证工地正常用电。当天中午,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5℃,毕盛伟与同事赶到现场,一辆带电作业车停在电线杆旁边,几名工作人员开始布置作业现场。
毕盛伟先将可能接触到的带电体与接地体用绝缘毯进行包裹,将引线通过并沟线夹连接到主线上,随后手持电动扳手将并沟线夹紧固,这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
毕盛伟从作业车上下来,汗水从他黝黑的脸上滚落,脱下绝缘服,他的头发如同水洗过,蓝色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毕盛伟说,带电作业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进行的,一般风力不能超过5级,湿度不能超过80%,安全距离要达到0.4米等。
“像这样的活已经是最简单的了。”毕盛伟一脸轻松地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带电作业所有的工作都在户外进行。每到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绝缘服在高空作业如同蒸桑拿,待寒冬时则能体会到“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苦练绝活
“一杆准”成为他的杀手锏
说起刚开始工作时,毕盛伟笑着说,技术上虽然不担心,但是心里充满紧张和恐惧,每次作业他都提前练习操作很多次。“真正开始作业就没有那么紧张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毕盛伟说,虽然这是高危职业,但是只要规范操作,带电作业是安全的。
今年28岁的毕盛伟已经入行4年,是潍坊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算是团队中较年轻的一位,而他的业绩却名列前茅,业绩的背后全靠“下苦功”。
2015年4月的一天,毕盛伟正在检测220千伏郑延线的绝缘子。他通过火花间隙检测器,听辨绝缘子的性能,判断解决问题,而这种“绝活”叫做“一声辨”。
为了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每次有检零任务,毕盛伟都主动要求上阵,有老师傅上塔工作时,毕盛伟也主动请缨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什么样的声音是性能良好绝缘子声音、什么样的声音是性能下降声音,毕盛伟都录制下来进行比对。一年的时间,毕盛伟累计检测了7500余片绝缘子、录制了10余小时的检测声音。经过不断总结和试验,去年一年,毕盛伟累计检测出绝缘性能下降绝缘子12片,检测失误率为零。
除了“一声辨”,毕盛伟和他的团队还掌握了“一口清”、“一杆准”、“一步到位”、“一把刀”、“一系牢”、“一声辨”、“一锤定音”七大“绝活”。其中,“一杆准”是他的“杀手锏”。在带电更换绝缘子中,最难的是用绝缘杆将M销捅进3米外不到2厘米的碗头中。为此,他每天拿着绝缘杆挂上沙袋练力道和平衡,带上销子到模拟线路上练准头,仅用一个月,他练就了“一杆准”。因为技术精湛,同事送他个外号叫“毕一流。”
敢为人先
上新项目每每第一个吃螃蟹
作为一名带电作业人员,毕盛伟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正常输电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内行人眼中,他是“高压线上的特种兵”,他则笑称,自己更像是“高空舞者”。
毕盛伟所在的输电带电作业班,负责潍坊六个区总长度3800余公里配电线路和潍坊地区共计5000余公里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任务,平均每天至少外出作业10多次。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毕盛伟都以一种“高空舞者”的情怀,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毕盛伟介绍说,所谓的带电作业,通俗来讲就是在10千伏配电网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技改和消缺。带电作业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是个技术性较强、操作安全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在潍坊城区,像毕盛伟这样的带电作业电工共28名,他们常年游走在带电高压线之间,活动在山区旷野之外,因此被誉为电力“特种兵”,他们为稳定电网安全运行、提高电网可靠性默默做出贡献。
“毕盛伟是一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同事对毕盛伟的评价。2015年以来,潍坊供电公司开拓“带电更换智能联络开关”等配电带电作业项目97项,每个作业项目都是“第一次”,而毕盛伟都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司的首次电缆带电作业、首次旁路带电不停电作业等,毕盛伟都参与其中。
不断创新
取得8项专利以及众多成果
“要把困难吓倒”,这是毕盛伟办公桌旁的座右铭。2014年,在一次带电更换直线绝缘子作业中,由于没有合适的作业工具,作业人员下来后说:“真累人,要是有一种工具可以使等电位更换绝缘子变为地电位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毕盛伟决心研制一种新型的提线工具。之后,他一有空就扎进书堆搜集相关资料,向老师傅请教,绘制加工图纸。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实验、现场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双分裂导线提线工具。
2015年,在带电处理输电线路引流板发热缺陷工作中,毕盛伟发现,由于作业中需要将平梯利用绳索绑扎在铁塔上,不仅耗费人力,而且绑扎方法繁琐容易绑扎不牢固。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他研制出一种平梯固定工具,使平梯固定有了新的方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