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黑白长片—-《桥》

本片讲述的是1947年冬,东北战场正在激战的如火如荼,但由于运力不足,物资、人员无法大量转移,总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抢修松花江桥,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东北某铁路工厂。

开始,大家在讨论的时候,由于工期非常紧急,总工程师预计需要4个月,但是要求仅为15天,他对能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同时有些工人也存在落后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人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组长老梁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方法,第一次由于某些工人的麻痹大意,失败了,老梁主动承担了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并团结所有的工友,第二次获得了成功。

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

最后,由于人员的缺失,大家又主动加班加点,又投身另外的修桥工作。

在此期间,总工程师等人也被大家所作所为带动,慢慢转变态度,投身到大生产中,并解决了难题。

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大桥修复了,火车通车了,胜利就在眼前。

《桥》这部影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达到了90分钟。它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主要人物老梁和侯老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共产党员带头作用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该片艺术上追求真实、朴素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和表现生活多采用白描式的手法。这种朴素的具有纪录风格的创作方法,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映时间是1949年的5月,此时全国并没有完全解放,其拍摄的条件极其艰苦,影片中炼钢的场景是真实的,开头的部分战斗镜头直接选用的真实场景。

本片的导演是王滨,生于1912年3月12日。除《桥》外,他在1950年,与水华合作执导剧情电影《白毛女》。1959年,与胡苏、吴天二人联合编导电影《换了人间》时突患重病。于1960年1月17日医治无效,病逝时年仅48岁。

编剧于敏1914年出生于山东潍县,为创作该剧,他于1947年冬初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3个月之久。于敏曾回忆:“当时招待所已住满,所内大厅中有圆柱,圆柱周围是环形的椅子。我占领了一个圆柱和环形椅。膝盖是我的写字台,环椅是我的宝榻。夜里,我屈身而卧,如虾米状,好处是不受干扰,翻身时,要站起来,转一个方向,再抱柱而眠。《桥》的初稿大约有一半是在膝盖上完成的。”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赵一曼》等,于2014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侯老头的扮演者陈强,塑造了非常多经典的电影角色,是中国最著名的演员之一。他的表演艺术水平从《桥》中就可看出,张力非常强,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

老梁的扮演者王家乙,生于1919年,逝世于1988年。1959年他同摄影师王春泉、作曲家雷振邦一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仅用四个月时间拍出了新中国电影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音乐爱情电影《五朵金花》。

导演:王滨

桥没修好

通车了

老梁的扮演者王家乙

在《桥》中还出现了很多以后的著名电影演员,比如梁音(《冰山上的来客》饰演杨排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演曹茂林)在剧中饰演了一个普通铆钉工人,仅有一个镜头2句台词而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8月 1日
下一篇 2019年 8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