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从事文保更有积极性 成绩突出者还将获表彰和奖励
在望京楼巡查的李怀增夫妇
村民当上长城保护员
每月可收入2600余元
密云区巴各庄村唐家寨位于司马台长城南坡脚下,56岁的李怀增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和妻子一直靠种植果树和打零工为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李怀增被查出肝硬化静脉曲张,每年数万元的医药费,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2019年年底,随着李怀增的病情有所好转,一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随之出现——他被推荐参加“密云区长城保护员岗前培训”。顺利通过考试后,李怀增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长城保护员。每月2640元的固定工资,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李怀增负责巡查的区段是著名的司马台长城,这里的望京楼、仙女楼、单边墙等,都是万里长城的经典之作,按要求每月巡查不能低于12次,发现异常要及时拍照上传,发现攀爬野长城的行为要及时劝导,发现破坏长城行为要立即 警,对于长城附近的垃圾要及时清理。
“我能成为长城保护员,除了住得离长城比较近,也是组织上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进行了特别照顾。” 李怀增说,正因为如此,自己绝不会辜负组织的信任与关怀,一定要把长城保护工作做好。
每次登长城攀爬个把小时
认真巡查不忘拍照
从拆长城到保护长城
当地人尝到“甜头”
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1988年巴各庄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693元。但进入90年代,来司马台长城游玩的中外游客逐渐增多,政府也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大家逐渐意识到长城是文物,不仅不能拆更要保护好。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们也开始尝到长城带来的“甜头”。
早在30多年前,来爬司马台长城的游客中便不乏大批摄影师。将笨重的摄影器材背上山非常困难,于是经常有游客请当地人背包、做向导,“每趟至少能挣50元,多的时候能挣100元。村民们偶尔还帮助安排游客食宿,顺便卖些瓜果梨桃等。”李怀增说。
2010年以后司马台长城脚下建起了“古北水镇”,景区内外游人如织。而司马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成为水镇宣传的“金名片”。受益于此,周边村民的收入也是“节节高”。
延伸
成绩突出的长城保护员将获得表彰和奖励
据密云区文旅局介绍,优秀的长城保护员还将获得表彰和奖励,具体包括:长期担任长城保护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及时发现并 告自然或者人为损毁长城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长城免遭破坏或减少损失的;积极配合文物、公安等部门,在查处破坏长城违法犯罪活动中成绩显著的;在其他长城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