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了车底,扛得动工具设备,在杭州地铁检修车库里,活跃着一群95后女生,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看到她们在检修库中里里外外忙碌。
她们是杭州地铁运营公司维保公司通号部通号一中心的一份子。这支团队就是4号线车载1工班。
14人组成的团队中,超过一半都是女生,负责人也是一位“女工长”,名叫靳钰。
今天(5月11日),我们走近95后“女工长”靳钰,听听她们的故事。
她们是地铁列车的“大脑医生”
靳钰今年26岁,甘肃人,念的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向杭州地铁投来简历,之后顺利入职。
父母跟别人介绍起自己的女儿在地铁上班,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在车站做站务员吧,没人会猜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姑娘竟然是检修地铁的。
团队里的女生绝大多数是97年、98年的,“我在团队里算年纪大的。”靳钰说。
她们负责着地铁4号线信号车载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置,是61列地铁电客车的专业“脑科医生”。
信号车载系统被称为列车的“大脑”,是因为它能给列车提供安全定位、超速防护、安全紧急制动等诸多重要功能。
“比如当一列车自动驶入站台,准确地停在开门的位置,之后,列车车门与站台屏蔽门同步自动打开,便是依靠‘大脑’所给出的控制指令。比如列车自动运行时,与前后列车的距离到底要间隔多少,也是‘大脑’给出的指令。”靳钰说。
正因信号设备关系到乘客的乘车安全,所以姑娘们的工作中容不得丝毫大意和懈怠。除了定期的检修和平日的值守外,还会通过批量的数据分析,早一步筛出指标不佳的列车进行排查。
随后,姑娘们会根据列车运行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里登上列车司机室,对司机室内的车载设备进行检修。
通宵达旦,只为凌晨4点后列车安全运营
虽然有白班和夜班之分,但很多时候,她们的工作是需要在夜间完成的。
每当夜深人静,结束运营的列车如同归鸟入林陆续驶回检修库中时,她们就迎来了这一天最繁忙的时刻。
与白班交接后,夜班的姑娘们穿上工装、安全背心,戴上安全帽、手套,拎着专用电脑、螺丝组套等“听诊器”,在各个股道之间穿梭,逐列登车对司机室及车底的车载信号设备进行检修。
“以最常做的一项修程举例,我们先要在列车前后放上‘禁止动车’的牌子,拿上活动扳手、万用表、手电筒,下到车底,对车底设备一项项进行检查,这一步在20分钟左右。”靳钰介绍,随后她们再爬上来,检查车轮上的测速装置,大约要花5分钟,最后登上列车的司机室,通过专用维护工具,将车载日志下载到专用的手提电脑上,这一步耗时15~20分钟,回去后再对下载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运营中可能会存在的隐患做出预判并针对性地作出处置。
夜间,她们常常马不停蹄,必须赶在凌晨4点在列车出库前,交出一份设备可靠、系统可用、可以安全运行的保证。
可能有人认为,男生做这份工作比女生更具优势,但在靳钰看来,并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这种工种,主要靠脑袋,查找问题时,女生会比男生更仔细。”碰上体力活,十几斤的测速装置更换起来也不在话下,且大家都是95后,身体精力都不错,“最主要是我们热爱这份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
常年在地铁车库里工作,加上白夜班交接是在晚上八点,见到的阳光比较少,姑娘们个个皮肤白皙。但其实从外表难以看出,她们的手常沾满灰尘机油,夏天待在闷热的车库里汗一层层往下流,深夜对着电脑从数据中找出故障的蛛丝马迹。
2019年10月,4号线车载1工班被评为“杭州市巾帼文明岗”。
“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原来地铁列车检修中还有这样一支女生的队伍。”靳钰说,“地铁的安全运营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必须得担起这份责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