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前哨雷达站”:山一程水一程,凝聚不变钢钉精神

这是一个英雄连队。1964年和1965年分别被空军、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在各级首长深切关怀下,截至目前,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6次,15人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先后保障击落P—2V,精确捕捉U-2,战功赫赫,61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临视察并题词“当好千里眼、坚守东大门”。

登上山顶阵地,俯视黄海,水天一体,海面如同锦缎铺展在面前,安详而宁静,近处一座块黄色的礁石,镶嵌其中,恰到好处,让人赞叹祖国河山如此多娇!

这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从大连出发抵达,坐船需要花费数小时。尽管不远,但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环境的限制,给“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们带来不小的考验。

雷达站周围礁石林立,没有条件建造具有一定吞吐量的码头,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靠小船来送给养。但是小船经常受到大风干扰,有时候根本无法通行和靠岸。从建站开始,就受制于水,经常缺水断菜。

原“红色前哨雷达站”副指导员李培干回忆,本来岛屿上面全是石头,雷达站还在山顶上。冬天冰冷,零下20多度,官兵们住房墙壁都结了冰,成了名副其实的冰窟窿,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官兵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干就是三年、五年,才有机会下岛一次。“下岛最怕见到妇女和孩子” ,李培干说,“岛上都是青年男兵,都习惯了,官兵突然见到孩子和妇女不知道该怎么打交道。由于陌生产生过度紧张,没讲话先冒出一头汗。”

尽管如此,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环境的限制,没有吓到官兵们,反而让他们逆境重生,在艰难困苦中激发出感人的战天斗地精神。

就是这里创造了闻名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驻防的官兵以钢钉自喻,将守护祖国领空、捍卫人民利益作为不变的使命,将自己锻造成一个钢钉,牢牢地扎在祖国东大门,让敌人心惊胆寒。

“舍不得!人没水还可以继续坚持。但油机不能没水。”话虽朴实,却字字千斤,透着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至此,节约滴水保战备的“一滴水”精神在兄弟部队传扬。

另一个是关于土的故事。在陆地上,泥土俯拾即得,淡水随处可见,不足为贵,可在常年不见绿色的石头岛上,这些却是无价之宝。几抹绿色代表的扎根海岛的顽强革命精神。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后将要回岛,临行前他从炊事班长陈金良背土上岛修灶的事受到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后来,在党支部的号召和带动下,岛上迅速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产高潮,建立了“延安田”“北京田”等大大小小38块“巴掌田”,用他们坚韧刻苦、拼搏创新的战斗作风铸就了“一把土”精神。

从此,“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闻名全军,成为几辈人、几十辈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环境的限制,也正在发生变化。当前部队在移防某海岛。“当年,我们设备扫描范围有限,不得不深入黄海孤岛,现在的技术根本不需要驻扎原地了。”李培干自豪地说,驻防在海洋岛上就可以随时掌握前沿的各种动向。

“红色前哨雷达站”:山一程水一程,凝聚不变钢钉精神【2】

“红色前哨雷达站”:山一程水一程,凝聚不变钢钉精神【3】

“红色前哨雷达站”:山一程水一程,凝聚不变钢钉精神【4】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9月 1日
下一篇 2019年 9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