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阳工务段苏家屯桥隧保养工区班长、路局职业技能竞赛“技术状元”李新
李新,38岁,是辽阳工务段辽阳桥隧车间苏家屯桥隧保养工区班长,共产党员。和他相处时间长的人都会被他刻苦钻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劲头所感动。
李新技校毕业后参军,2002年由部队复员到铁路工作。在他上班的第三天,正赶上浑河桥面大修,制做桥枕,当时他看到师傅用锛子刻槽儿,特别容易,所以他也学着师傅的样刻起来,可是他怎么也刻不平。通过这件事对他触动特别大,也使他懂得了“事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从此,他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坚持每天学习的好习惯,他手里的《维规》、《安规》、《技规》不知磨破了几层皮。他还坚持自学了铁路工程专业的全部课程,2013年取得北京交通大学铁路工程专业大专学历。由于他不懈的学习,使他在铁路桥隧的养护维修有较深的认识和实践,对桥梁上的油漆涂装,混凝土桥梁梁体加固、顶抬桥梁、墩台、支座维护有一定的专长。
李新不但爱学习,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也爱琢磨。以前他们工区一些跨度小、主梁中心距较窄的钢梁桥特别多,钩螺栓与桥枕连接还采用传统的II式方法连接,即护木与每隔一根木枕用直径20mm或22mm螺栓联结;每孔梁两端第一根桥枕与护木必须联结。每根木桥枕与钢梁上翼缘用两根经过防锈处理(如渗锌处理)的直径22mm标准型螺栓联结。这样连接缺点是钩螺栓易松动铁垫歪斜与基本轨铁垫接触造成连电,影响轨道电路的正常使用,而且浪费材料造价较高。针对这种弊端,他同工区职工一同研究,自行研发了一种新型钩螺栓,就是把II式改形变成I式。在原有的钩螺栓上经过改型焊接处理,不但解决了连电问题,同时也节省了材料,对桥枕的破坏也小,维修强度也降低了。首次使用是在2006年苏抚10.353公里桥上,效果良好,扣压力符合要求,而后在全段普遍推广使用,现在沈丹下行1.162公里桥还采用这种连接方法。
由于他工作出色,2008年提为班长。工作职位的变化使他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对技术业务的学习也更加刻苦。在2013年路局工务系统技术表演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并代表路局参加总公司的技术表演赛。通过参加总公司的技术表演赛,使他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不足。他把这次表演赛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如他在技术表演赛中看到兄弟局在表演赛中使用的各种小巧的工具,非常实用。回来后,他就认真琢磨,在制作桥枕时,他制作了各种尺寸的小凿子,如铆钉槽是40毫米的,他就制作了40毫米的小凿子;钩螺栓方孔是25毫米的,他就制作25毫米的小凿子,在作业时,用适合的凿子一凿一个,即节约工时,而且做出来的孔还美观。在钢梁除锈时,有些梁底死角除锈非常困难,他就同工人师傅一起研究,制作了各种小铲子,作业起来特别方便,即提高了工时,也提高了作业质量。
李新在日常工作严格按标准化作业,严格执行工序。以前在制作枕木槽时,一般用锛子反复加工找平后,再用人工用鉋子鉋平,即浪费工时,有的地方鉋子鉋不到,这样制作出来的枕木槽由于表面粗糙,不能完全与钢梁上盖板密贴,枕木槽容易积水,桥枕易腐蚀,影响桥枕的使用寿命。现在只要用锛子初加工,然后再用角磨机打平,使加工出来的枕木槽特别光滑。这样加工出来的枕木槽,能完全与钢梁上盖板密贴,防止了雨水和潮湿空气侵入,延长了桥枕的使用寿命。由于他处处用心用脑,在今年路局工务系统职业技能表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
李新作为党小组长和班长,在日常工作中也处处起带头作用。他积极协助工长推进“三化”工作,认真抓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现场作业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2014年李新无违章作业。他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担当,今年在协助海桥车间沈大线270.002km桥油漆大修工作时,正是炎热的夏天,上面太阳晒,下面河水蒸,非常艰苦。特别是梁下除锈,除下来的锈,散在脸上,灌在衣服里,一出汗,全部沾在身上,特别难受,但他一直坚持在最艰苦的岗位。今年10月,车间接到整治鞍山站排水设备任务,当时他父亲病重,他白天坚持上班,晚间照顾父亲。而在现场他也是挑最脏最累的活干,在挖排水沟时,排水沟的水没过腿肚子,当时天气特别冷,他二话没说,第一个跳入水沟,由于当时水特别大,一不小心,靴子就灌满了去,但他仍然坚持作业。当他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时,他还在鞍山站排水整治的现场忘我工作。
李新就是这样,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如今他同他的工友,认真推进“三化”,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