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徽派古建筑修复师:一百多种工具榫卯连接零误差

修复过后的古建筑。

博物馆馆长拿着木匠用的工具,身后一百多个工具都是古建筑修复时所需要使用的。

掌握一百多种工具榫卯连接零误差

“大到崇善堂、敦伦堂整座古建筑,小到一个徽州古牌坊,这个博物馆里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我做的。”最近博物馆刚刚从江西搬来一座徽派古建筑,进行异地重建修复,今年63岁的木工李长云站在离地面近10米的古建筑房梁上,一边测量着古建筑一边自豪地说道。

“现代的工具很难做出古建筑的风韵,所以必须使用原始的木匠工具,但是时间会慢很多。”为了让制作的木器部件风格和徽派古建筑相似,李长云必须运用最传统的凹面刨、断间锯和麻花钻等100多种木匠工具,光是刨子就三十多种。

这些传统工具,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用,但是对于从20岁就开始学习木工的李长云来说,并不是难事。“最难的是,精度要高,榫卯连接误差必须为零。通常做一个榫卯结构刻四五刀,每刀下去分毫不差,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李长云说,太紧易产生裂缝,太松易散架,结构连接或转角处,要严丝合缝,平平整整地融为一体,这十分考验功力。

五年修复一座古建筑

2003年博物馆里的古建筑修复师们把江西婺源一座徽派古建筑“搬运”到博物馆,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在当地全部拆散后,就地分类编号,共有1900块木构件、5000块砖瓦、150件石雕,一点点运到合肥来。梁柱等大件用挂车整整拉了两个多月。整个策划、拆迁、搬运、修整、异地重建,六位古建筑修复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

古建筑修复师大多60后

崇善堂、敦伦堂、且止亭、六寿亭、何向晨官厅、诗园堂书院……这几年来,对自己在博物馆参与过的每一个古建筑修复的工艺细节,今年29岁的张彪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跑了七年之后,如今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等多个工种,张彪都能胜任。但是在李长云和金章国等老师傅眼中,现在还有不少古宅面临着年久失修的问题,不能仅仅只依靠张彪一个年轻人来传承手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接我们的班,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建筑和文化。”李长云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5月 11日
下一篇 2016年 5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