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工业大学与华洋缝制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梭芯套自动梭皮组装机,让精细零件的组装过程实现自动化,真正实现工厂车间“机器换人”。
“四道工序在机器上并作一道,每个工人能同时管理四台机器,相当于一人可抵过去16个人的工作量,产品质量也更为稳定。”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维祥说,这在梭芯套生产领域具有首创性。梭芯套是缝纫机上的关键零部件,而这台设备正是为梭芯套自动安装弹片和螺丝。
该类零部件传统装配方法。
“来自学校理学院、机械学院的四五位同学老师,以及金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和企业共同组成研发团队,前后花了半年左右时间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这台设备。”徐维祥说。
在华洋缝制有限公司的另一个车间,一边是一台结构精密的自动化设备,另一边则放着传统制造业工厂中常见的一长列操作台。“这台自动组合机床也是和浙工大一起研发的,过去零件生产中分开的十道工序可以在这台设备上一次性完成,这既提高了效率,避免了多次装夹零件产生的精准度误差问题,还保障了工人安全,今年一起工伤事故都没发生过。”王有昌说,未来随着更多自动化设备的投放,车间将进一步完成自动化改造。
厂内一侧放有传统操作台。
据悉,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水平,加快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去年3月,浙工大与华洋缝制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华洋·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去年年底,企业还建立起金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研究院等平台基础上,企业先后研发了自动多工位组合机床、装梭门、梭皮自动加工机、梭芯套自动梭皮组装机等一系列设备,大大提升生产效率。2019年以来,该企业已申 了2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接下来,研究院还计划投入1.5亿元建成“华洋梭芯套智能制造工厂”。
装梭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从“浙江制造”到“浙江智造”,我省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有力支撑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据悉,近三年来,华洋梭芯套生产已逐步实现半自动化,人员节省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梭芯套产量增长3倍,产品质量也实现同步提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